在宁乡,煤炭采掘已是众所周知的“夕阳产业”。我县煤炭坝、大成桥、喻家坳等主要产煤乡镇面对资源的枯竭,均提出了产业由地下向地面转移,由黑色向绿色转移的新发展思路。产业转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煤炭坝镇贺家湾煤矿矿长、县人大代表贺凯良却率先迈出了这一步,成为宁乡煤炭行业第一个吃产业转移这个“螃蟹”的人。
贺凯良在同事们的眼里,是个生活简朴,行事低调,不嗜烟酒,鲜有爱好的企业家,也是个对地方发展有极大贡献的人。煤炭坝镇一位主管工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么一组数据:从他2005年承包贺家湾煤矿至今,共向镇里上交承包款1.4亿元,向国家上缴税收1.7亿元,发放工人工资2亿元,每年还至少要解决600名劳动力的就业。除此之外,他的贡献还在于充当了党委政府实施产业转移战略的带头人。
贺凯良的第一次产业转移是2006年。其时,煤炭坝党委政府提出产业“由地下向地面转移”已有多年,但一直是“曲高和寡”,当地众多有实力的煤矿老板认为,在地下挖煤和到地上办企业是完全两回事,挖煤是向资源要效益,投入小、产出大、风险可控,而地面产业则是向市场要效益,投入大、回报慢、风险不可测,以至于大家都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当时,贺凯良承包贺家湾煤矿还不到一年,在众多煤老板中实力不是最强的,但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他率先向前迈出了一步——与人合资创办了贺家湾花炮厂。这个投资2000多万元的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不但很快成为煤炭坝镇第二大花炮厂,还每年安置当地劳动力300多人,彰显出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众多煤矿老板纷纷加入到产业转移的队伍中,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为主导的地面产业在煤炭坝迅速兴起,日渐成势,镇党委政府的产业转移战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煤炭坝镇借势玉煤公路的建设,建起了煤炭坝工业园,贺凯良又积极响应号召,于2011年元月投资3000万元率先在工业园建起了自己的第二个地面企业——三彩油墨。又是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工业园入园企业已经达到10多家,镇域内雄厚的民间资本纷纷向地面产业,向工业园区聚集。
贺凯良谦虚地说,镇党委政府产业转移战略的成功实施,是全体煤炭坝人积极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己所做的,只是尽了一名企业家、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社会责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汉光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