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立柱顶端的莲叶瓣饰
碧水古桥连两县
奔流不息的靳江九曲十八弯,流经道林20多里,在一个叫烧汤河的地方出境,一座古桥出现在这里,桥的北边为宁乡县境,桥的南边系湘潭县境,所以当地又有一桥接两县之说。这座桥叫石灵桥,因为横跨烧汤河,当地人又叫烧汤河大桥。
一条河,一座桥,河上的渔夫桥上的行人,以及一些生生不息的故事和传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岁月的涤荡和风雨的侵蚀,让风景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却留下来了,比如烧汤河和烧汤河大桥,它们披着一身古香古色,穿越时空,静静出现在风尘仆仆的我们面前……
一桥连两县 沟壑变通途
七月流火,阳光明媚得让人恨不得地上能忽然冒出个大洞,好下去凉快一下。我们从道林镇政府骑车来到烧汤河的时候,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打湿,好在阳光的温度加上江风的吹拂,没一会功夫,衣衫就干了。
缓缓地走上石桥,抚摸着长长的石栏杆,我们仔细地观赏着这充满历史风尘和时间味道的石桥。大桥横跨靳江两岸,气势雄伟,全部是麻石砌成,宽阔气派,历经百年坚固如初。大桥5墩4拱,北端有5级麻石踏步引桥,护栏两端各有石狮一对,北侧还有一对鹿(禄)纹饰,护栏由31根立柱和栏板组成,立柱顶端均为莲叶瓣饰。立柱中间为栏板,如果走累了,亦可当座。整座桥有5瓮6墩,迎水面有菱形抱墩。“这些麻石是上好材料,很贵重,麻石上面的印痕,主要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使行人不易跌倒。”同去的道林文化站站长说。
好料,加上搬运、精细加工、铺贴,这需要一笔价值不菲的费用吧。桥身满目的麻石,证明着烧汤河大桥曾经的繁华。
站立桥面,想象着晨看鸟啼莺飞、鱼儿戏水;晚观红霞落日、白鹭翩跹,水天一色,天然一幅美妙画卷,真有点令人心驰神往。
车辚辚,马萧萧……想当年,有多少车马和行人从这桥上经过,有多少撕心裂肺的离情别绪在这里演绎。而桥下,同样是愁绪阵阵。“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那些站立船头的游子,当他们挥泪向桥上的亲人告别时,内心一定苦涩,此一去十万八千里,不知道何日是归程。
关于这座石桥的来历及修建时间,民间有一些不同的传说,但据《同治县志》载:在县南九十里烧汤河,为潭、宁交界处。清黄日灿费千金建。咸丰八年,徐石村、杨少度募捐重修。光绪二十三年,宁、潭士绅陶蘅渚、徐景山倡募重修。访遍当地才知道,黄、徐、杨、陶等人时为当地殷实大户,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所以才有这座造福两地老百姓的石桥。
说起来,这石灵桥与毛泽东还有过不解之缘,他曾两次从这桥上走过。第一次是1925年春天,偕夫人杨开慧同过此桥,到宁乡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后回韶山;是年夏天,毛泽东被湖南省长赵恒惕密令抓捕,得到消息的毛泽东等人,在乡人的帮助下,于8月28日连夜经如意亭赶到道林,再改乘小船沿靳水转道长沙。
随着社会发展,陆上交通日益发达,水运却愈趋没落,那些靳水河上的石桥也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只是好像静静地在说着道林往日的繁华和古老的历史,道林老镇也随着周边集镇的发展也失去了宁乡东南部商贸中心的地位。道林人背负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也曾彷徨,也曾无奈,但却一直不甘寂寞,在努力找回昨天的感觉。今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风起云涌,长株潭大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又给道林人找回了信心,看到了方向。
悠悠地站在石桥上,悠悠地怀想,为什么对一座第一次谋面的古桥要有那么多感慨的情怀?是因为怀古、追思还是因为担忧?莫名的悸动一晃而过。难道古桥真的只是一霎而过的光彩?一闪而过的动人?一刹那间的存在?如天边飘过的云彩?如鸿雁掠过沙滩?
岁月悠悠,风雨绵绵,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代伟人曾经走过的石灵桥仍旧岿然屹立在靳江上。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舸已经不见了,但波光、绿柳、春色依旧在装扮着这座石桥,装扮着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
听渔夫说那过去的事情
靳江河不仅让河边的商铺发展起来了,也让周围的渔夫寻找到了生活的机遇,过上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现在道林镇烧汤河村的村民家里还都有一副渔网,即使现在不再需要靠捕鱼换钱改善生活,但是每个月村民都会去靳江河上撒几次网,捕些小鱼仔来打打牙祭。
61岁的李力耕家住在烧汤河的旁边,当我们漫步烧汤河大桥时,刚好碰上他乘坐一条小船在撒网捕鱼。一上岸,知道我们的来历后,李力耕放下渔网,点了根香烟,迅速地把我们拉到了当年人来人往的繁华年代。李力耕说:“以前这里是交通要道,每天早上都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这里有不少的村民和商人都在忙着向渔民们收购新鲜捕捞的鱼仔。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出去捕鱼,那时候捕鱼换钱是家里主要的生活来源,所以我们从小就都会捕鱼的技巧。”
听着李爷爷的故事,我们向门口的靳江河望去,仿佛看到了:清晨,朝霞布满整个天空,柔光普照东江岸。此刻,渔船早已驶到河中央,黝黑的渔夫在这样美丽的清晨撒下网,也撒下一天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岁月如烟飘逝。
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空布满了色彩。沉鱼,落雁,这样的景色,也许会令人内心产生几分忧伤。但此刻的渔夫,拥有的是常人无法领会的幸福心情,心花怒放。是的,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看着辛勤一天的收获,能用自己付出的汗水换来丰厚的回报,难道这样不觉得快乐吗?
李力耕告诉我们,即使现在大家生活都富足了,但是他在家里除了种田以外,在家闲着没事干的时候,就会坐着自家的小船,拿上一个渔网到河上撒网捕鱼,“以前河里什么鱼都能捕到,草鱼、鲤鱼、金丝鲤、鳜鱼都有,尤其属鲤鱼最多。现在鱼少了,近几年村上也没有人以捕鱼为生了。勤快捕鱼的村民,现在一年下来也还能赚个5000元左右。不过,靳江鱼的味道还真是很不错的,吃过的人都说好吃,所以只要捕了鱼,从来不用担心没人买。”
临走前,李力耕送了我们一小袋新鲜捕捞的鱼仔,我们回到镇上后,就迫不及待地找了家家常饭馆帮我们加工。不一会,香喷喷的鱼仔上桌了。当我们夹起鱼仔品尝,鱼的鲜味在每个味觉细胞上跳跃。这真的是舌尖上的美味啊!我们一致认同:这是我们吃过的最美味的鱼仔。
傍晚,吃饱喝足的我们沿着靳江河慢慢地骑行,离烧汤河不远处,我们看到一个渔夫在摆卖,前面有个小桶,里面有着几十条鲜活的鱼仔。走近时,我们才看清他的模样,50岁左右。经过渔夫身边,传来散发着河水和鱼虾的气味,我们相视一笑,那是经历过岁月风雨才拥有的气味啊。
一边骑行一边观赏,我们三人中的诗歌爱好者刘记者忍不住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一首赞道:“久慕道林镇,初游烧汤河。清风摇翠竹,绿水绕古桥。芳草迷幽径,林荫蔽日暄。凭栏遥望处,靳水碧连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