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张汉东一行在和讲解员交流宁乡医改工作情况(资料照片)
2009年8月,我县被列入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唯一试点县后,相继成为全省首批绩效考核、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县。围绕医改试点任务,坚持“群众少生病、患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的医改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我县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三年来,我县基层医改取得了积极成效。
“看病不再难了”、“生病不用愁了”、“药价更便宜了”、“医生态度更好了”……宁乡老百姓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医改工作带来的实惠和欣喜。
基本医疗有保障 看病不再难
“真没想到,老婆这次做乳腺癌手术,新农合报销了5万多元,并且民政还要给我补助一部分。”坝塘镇沿江村的村民唐强激动地说。
今年6月,唐强的老婆被湘雅医院诊断为“乳腺癌晚期”,在医院住院手术治疗9天,共花费医疗费7万多元。根据最新政策,新农合可按住院总费用的70%给予报销。“幸好我们每年都按时买了新农合,才交几十块就报销了5万多,真是帮了我们家一个大忙啊!”唐强告诉记者,“多亏了新农合,不然我们哪里有这么多钱来看病哦。”
这只是新农合政策惠民的一个缩影。在宁乡,像唐强一家一样享受到新农合带来实惠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今年我县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以后,新农合已逐渐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救命符。
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2011年开始我县实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农民工医保政策,实行大额医药费二次补助、城乡“三无人员”和1-2级重度残疾人缴费补助、重点优抚对象等医疗救助计划,住院补助比例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5%,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
公共卫生均等化 身体更健康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光靠打针吃药解决不了健康的问题,为广大群众织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才是保障健康的治本之举。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系列措施的大力推进,如今在宁乡,许多居民都有了自己的“健康管家”。
据了解,在新农合统筹资金中按人均10元的标准筹集健康体检基金1000余万元,我县争取各级财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经费2597万元,免费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型精神疾病管理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麻疹强化免诊、农村孕期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3000余万元,在城乡居民医保资金中设立健康体检基金,免费为群众开展健康体检,免费为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上半年全县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7.87万份,健康档案合格率84.5%,健康档案使用率达60%,全县累计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98.67万份,建档率85%。群众疾病防空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群众预防疾病能力提高,诊疗水平明显提高,价廉、高效、方便的就医模式逐步形成。
药品药价零差率 治病少花钱
走进我县各卫生院,你会发现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各种基本药物的进价及零售价,进价多少,卖多少,老百姓一看全明白。银黄颗粒2.82元,感冒清胶囊1.98元,藿香正气水3.60元,跌打丸3.00元……在大成桥卫生院,记者看到,这里的药品远低于城里的价格,医务人员正热情地为患者量血压、查健康,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以前在医院看病,总是在医生那开了药单,去外边药店买药,我现在看病买药都在卫生院。”在大成桥卫生院,刚买好药的居民黄小青告诉记者,以前感冒买药随便都要花一二十块,现在却只要几块钱了,比外面的药铺还便宜。
从2010年1月1日起,全县33家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和零差率销售,实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针对运行中出现的“少药”问题,及时填补了90个基本药物品种。从2011年8月起,启动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到2012年3月,全县412家村卫生室已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统一采购、供应和零差率销售。
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以来,药品价格降幅达50%,全县累计减轻群众药品费用1.6亿元。我县医改工作经过三年的探索,出现了“两升两降”的局面。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2年上半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增长7.2%,住院人次增长39.6%;住院日均费用下降21.6%,住院日均药品费用下降43.37%;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下降37.71%,群众就医需求得到释放,就医自付费用不断降低。通过完善药品监管机制,截断了药商与医院、医生的利益链,杜绝了大处方,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以来,累计减轻群众药品费用1.28亿元。
医改后,医生们体会到,自己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由给药商打工的商人回归到医生的本职。
医疗设施趋完善 看病更方便
“这里的医院大楼给人一种家的温暖”来自福建省卫生厅农社处的主任蔡和超带着他的考察团来到大成桥卫生院学习时说道。
近年来,我县医疗卫生系统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改善医疗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完善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等医疗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大楼、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中医院制剂楼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向上争资,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和8个乡镇卫生院(城郊、南田坪、双江口、灰汤、沙田、青山桥、龙田、东湖塘)列入了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项目个数占长沙市2012年医疗卫生单位中央投资项目总量的53%,共争取中央和省市投资5000余万元。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卫生信息化“11351”总体框架,即建设一个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一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卫生信息专网,三个信息数据库,完善了五大业务应用体系。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行了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有大成桥、偕乐桥、灰汤、花明楼、青山桥、龙田、白马桥、城郊、东湖塘。县人民医院投资1200万元,县妇幼保健院投资200万元,打造“数字化医院”,实现了诊疗服务“一卡通”。
各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机构无论是在功能设备还是诊疗水平上,都得到极大提升。上半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总收入3.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63.16万元,增长比率为30.37%。
人事改革大创新 队伍添活力
在大成桥卫生院进门的宣传栏上,记者看到一张绩效考核分排行榜格外引人注目。榜上绩效分最高的有四百多分,最低的只有一百多分。谢文龙告诉记者,这是医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服务满意度8:1:1的比例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取消基础性绩效,全部作为奖励性绩效,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大成桥卫生院肛肠科医师欧术荣,原在村卫生室工作,通过竞争上岗到卫生院工作以后,热情高涨,不仅服务态度明显提升,还带动整个科室发展,医疗业务收入占到全院收入的15.6%,其个人月薪近万元。
通过实施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措施,逐步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优劳多酬的分配机制、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和民主评议的监督机制,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明显提升,诊疗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率达95.7%以上。
乡镇卫生院提前退休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的待遇全部落实到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经验在全市推介。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全面启动,核定机构编制数2260个。引进卫生技术人员18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2名。卫生局荣获长沙市委授予的“长沙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民医院党委、花明楼中心卫生院党支部、龙田卫生院党支部荣获“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凫铺中心卫生院外科支部、道林卫生院作为群众服务满意窗口受到县委表彰。
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改出的是卫生事业新天地,改出的是卫生行业新形象,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