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大屯营集镇
昔日屯兵地 今成烟海洋
周家大屋的排水系统现在看来仍很先进
石家湾古墙遗址
周家大屋现在成了乡镇府所在地
靳水悠悠,流过伟人故里花明楼,宛如一条银蛇,逶迤向东而去。在靳水之滨,双狮岭之南,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小镇,名字叫做大屯营。大屯营是宁乡著名的鱼米之乡,东接道林,西临韶山,北依花明楼,南毗湘潭。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有双狮岭之雄伟,西踞高露山之灵气。曾有诗云:“翠岭逶迤佛殿藏,山峦七二具风光。经声应谷开新宇,露水滋枝绿古樟。”
物阜民丰大屯营
大屯营由原石家湾乡及三仙坳乡合并而成,这里历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大屯营这个名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相传明朝陈友谅兄弟率数万饥民揭竿起义,反抗朝廷。朱元璋派大军围剿,其中一支大队人马依山傍水在靳江流域屯兵屯粮,这片屯兵屯粮之地后来就被称为大屯营,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这里曾设都司,故至今该乡群众都称集镇为“营里”。都司,其解释一为机构名,明朝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属朝廷五军都督府。一为官名。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都司。清代绿营军官都司是正四品武官,分领营兵,后亦可引申为军事行政中心,故大屯营集镇又俗呼营里。
大屯营区位优良,交通便捷。北与刘少奇故里花明楼接壤,南与毛泽东故居韶山毗邻,自古以来,大屯营集镇南来北往的商人往来穿梭、络绎不绝,为宁乡有名的商埠之地,有“小重庆”之称。而今更是宁乡融入长株潭经济辐射圈的最南边,也是宁乡经济发展的南大门,具有巨大的市场辐射功能。交通发达便利,长韶高速贯穿其内,九韶线、双大线、南托线、朱下线、三青线等多条县级以上公路构成了大屯营内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大屯营是物阜民丰的宝地,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湘江一级支流靳江贯穿全境,韶山灌区主干渠道穿越全乡,5条支渠确保旱涝无忧。物产丰富,是闻名全县的农业大乡、牲猪大乡、茶叶大乡,也是长沙卷烟厂的优质主料烟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重点开发利用的有煤、石灰石、海泡石、镁质泥等品种,极具采掘价值。
宁乡大屋石家湾
“宁乡大屋石家湾,三排九幢一百间。”这句话在宁乡几乎家喻户晓。顶着七月的骄阳,带着对神秘的宁乡大屋的向往之情,我们来到了这久负盛名的石家湾,去聆听一段历史的风采,感悟宁乡大屋独特的神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浩渺的岁月烟波,时代的巨变浪潮早已将这座曾显赫一时、光耀乡里的豪宅冲毁得七零八落,惟有饱经岁月沧桑的木楠树依然茁壮地挺立在厚重的古墙旁,诉说着悠悠的往事。
走近古墙古树,我们双手抚摸着粗糙不堪的树皮,侧身倚靠在那大约残存有100米的古围墙上,望着墙外宽阔的水域,思绪便如飞驰的骏马,在心之原野上放纵奔驰。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一幅绝美的图画:曾作为清朝三省提督的周达武,头戴御赐花翎,身穿黄马褂,前胸上印着御赐“福寿”二字,腰间随意却又不失彰显地别着御赐白玉翎管,亮得刺眼的白玉柄刀斜挂在厚实的腰带上。他纵身跨上高大壮硕的健马,威风凛凛却又不失荣耀地在自己的城堡里踱步。看着那由结实的麻石砌成的围墙,以及围墙里面三排九幢一百间的屋子,以及不知能容纳多少担谷的万担仓,还有那屋后30多亩密密麻麻的混杂林,也许周达武满足地笑了,毕竟他的子孙从此便可衣食无忧。
相传周家大屋快要竣工时,恰逢一放牛娃牵着一头牛路过此地,见到这座规模庞大的房屋,随口吟道:屋大好停丧,场大好出丧。正好被一机灵的木匠听道,当即应和: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据说周家大屋自建成后,很少有人在此得病患疾而亡。
后来周家大屋几度演变,曾一度成为石家湾中学,如今改造建设成了大屯营乡乡政府办公场所,至今屹立在乡政府大门口的两只麻石狮子见证了这一段历史。曾经的万担仓解放后则分给贫困人家。1969年靳江发生特大洪水,房屋大多被毁,石围墙被拆掉,石块则成了重建民房的基石。
天钟福地天福寺
“高筑露台,演千百载英雄往事;天钟福地,接七二峰衡岳大观。”这是曾为刘少奇的启蒙老师杨节钦先生题高露山天福寺的戏台对联。
大屯营乡境内的高露山,相传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位于今韶山市与宁乡县交界的三仙坳南侧,海拔300多米。古木葱茏,郁郁葱葱,每每从山脚下望去只见山上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山巅上有一巨石貌似麒麟,名曰玉麟峰。峰顶有一古寺叫天福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1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后受清高宗(乾隆十年)厚赐,加以匾书于其寺门之上。
穿越尘封的历史,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个远古的传说。而天福寺更不例外,关于它的传说,有代表性的就有三种。一种说法是,玉帝的三位公主不甘天庭的寂寞,偷偷下凡来欣赏人间美景,不知不觉飞到美丽的靳水流域,于是便停留在这美丽富饶之地游玩休息。恰逢端阳,这时靳江上到处都是震天锣鼓声,以及哗哗的击水声,人们尽情地吆喝声,深深地陶醉了这三位公主。于是,她们扮演成凡间女子,随心所欲地观看了整个龙舟赛。见到天色已晚,就信步走到高露山上,见此处古木参天,环境幽雅,好一个人间仙境,便决定不走了,雇了人在山顶上建起了仙宫。后来,人们就把这仙宫叫做天福寺,寺内塑了三位仙娘像,供人们顶礼膜拜。
另一种说法是:天福寺内的三位仙娘是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娘、女、媳,三人云游至此,行医济世,救助当地贫苦百姓,恩泽乡邻。为纪念她们济世扶伤的高尚美德,民众自发雕塑三尊神像供奉朝拜。久而久之,规模不断扩大,后取名叫天福寺。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远古时候,天正下大雪,三位仙姑到此借宿,凌晨不见踪影。觅之,则见寸长足印往高露山上而去,当地人即立庙塑像以祀之,此坳遂命名三仙坳。
历史的变迁,时局的动荡,时间一久,和尚也没有了,寺庙也坏了。后来,村民自发集资又修建了一座小庙,不少村民到此上香求神。1944年秋季,日本鬼子侵占了高露山,遭到了当地群众的强烈抵抗,用竹竿刺杀了两名入户侵扰的日本鬼子,后来日本鬼子进行了疯狂报复,将22人关进位于高露山下的文德宫。日本鬼子用火烧、刀刺,或将人作活靶子射击,22人全部遇难,血流成河,这便是有名的“文德宫惨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小平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