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学生释放心灵之音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秦朝阳 编辑:陶湘 2012-08-22 15:29:55
—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两点一线”的单纯生活使学生作文中鲜活材料匮乏。纵观学生的作文,诸如公交车让座、给乞丐施舍、父母雨夜背我上医院的老套材料在作文中经久不衰。在抒情方面问题也不少: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作文中叙写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只有找到了写作主体与生活的契合点,才能点燃写作主体的写作热情,才能赋予作文鲜活的生命和鲜明的个性。

  一是要动用多种感观,多一份生活体验。为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除我们亲身经历的以外,大家还应用心去看、去听、去想。搜集更加丰富多彩的材料,在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专门整理在一个小本子上或做成卡片,还可以在微机里建立写作资料库,以备随时调用。

  二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多一点真情体验。参加一些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多一些对生活的热爱,就会对生活中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写文章时真情实感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是要勤于读写积累,多一些写作源泉。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即多读书也能帮助提高写作水平。每学一篇文章,老师都要讲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在弄懂含义的基础上,争取铭记在心,待写作文需要时,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句一句从头脑中提取出来,应用到习作中去,使自己的作文增添几分亮色。

  事事留心皆学问。教师只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写作真正能够实现说想说之话,写想写之事,发想发之感的生活记录。学生在这些写作训练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自然也变得有血有肉了。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在作文中吐露真情

  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我们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或许并不丰富,但如能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加工、组合与提炼,也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朱自清自小也得到过父亲的许多关怀、体贴与爱护,尽管后来聚少离多,但他在写《背影》时,着重选取、提炼了父亲给自己买橘子时穿铁道、爬月台的情形,集中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读来感人至深,脍炙人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因“我”的倔强不知让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一句“我已经来不及了”又包含多少歉疚与自责之情。亲情是最易打动人也最易感染人的写作主题,我们不妨多从此入手,学习名家的写法,把笔触伸向心底,选择能触及自己灵魂的东西,感动自己的材料,将某个片断、细节或某一句话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应用生活 在作文中体验成功

  学生读书、学习获取的知识应该经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方能逐渐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我们应千方百计为学生的作文建立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生活中常可见到学生自己的作文。

  一是创办班刊。班刊每月出版一期,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出版。开设“言为心声”、“果实累累”、“小荷露尖”等栏目,让学生自由撰稿或是搜集同学们的优秀习作、考场作文等。班刊中所有文字及绘画均由学生亲手制作。定期将班刊在班里展出交换阅读,还可赠送给同年级班级同学阅读。

  二是书写班级日记。班级日记的前面几页是各科老师的寄语,而后全班同学按照座位次序,每天轮流写日记。日记的话题来自于生活,可写班级新风,记班级故事,议校园时尚,谈社会人情风俗,评时事新闻,记人生感悟,描奇趣自然。其他同学可以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科任老师也可在上面留下“老师的话”。这能让他们用明心慧眼去观察生活,智慧地解读生活,读出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风景,读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世界,并找到自己的话语,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三是提供活动舞台。根据课标与教材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演讲、辩论、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收获了成功与快乐。“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其他能力具备了,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

  真挚的情感来自生活,我们应该热爱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悉心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写山就能情满于山,写海就能意溢于海。

  (作者系油麻田中学教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秦朝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