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宁乡一中到人民日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2-08-22 15:31:39
—分享—

  尹品端,1954年至1960年在宁乡一中初中、高中读书。196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先后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党的生活组组长,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垒垒几块石,馥馥数枝兰。写得其中意,幽情在笔端。”这是军中书法家李铎将军为尹品端作的一首诗,短短20个字,是对尹品端40年新闻生涯最形象、生动,最意境深远的诠释和注解。

  青春立志 当一名新闻记者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但是如果光有梦想不追求,又何谈梦想?尹品端出生在解放前宁乡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新中国解放前后,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困难,有时温饱都没法解决。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尹品端从小没有走出过宁乡,但从小爱读书、爱幻想的她,心里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精彩,渴望有一天能到祖国美丽山河的到处看看。怎么样才能实现心中的愿望呢?1954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出了一道“我的理想”的作文题。女同学刘凯旋的理想是当一名新闻记者。她把新闻记者的职业写得生动、逼真:今天乘火车去A城采访……明天坐飞机到B城……老师在全班念了这篇作文。这是尹品端第一次听到“新闻记者”这个陌生、令人羡慕的名词。她惊叹有这么好的工作,惊叹刘凯旋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在惊叹的同时,她心中豁然一亮,如果自己长大以后去当新闻记者,那不就可以像同学说的那样,踏遍祖国大好河山,阅尽人间繁华美景吗?

  于是,年仅14岁的尹品端暗暗在心中立下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当一名新闻记者。并从那以后,更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多年后尹品端与刘凯旋在长沙重逢,刘凯旋已是长沙一中的高级数学教师,尹品端也已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尹品端笑着对刘凯旋说:“你是我的新闻启蒙人”。

  宁乡一中 青春理想成长的摇篮

  从初中到高中,尹品端在宁乡一中学习、生活了六年。回忆起当年的校园生活,尹品端觉得最难忘的是初中。虽然半个世纪的光阴逝去,那时的学习、生活情景却依然常常清晰地浮现在心灵的屏幕上。清晨,学校的钟声唤醒了静谧的校园,校园随之活跃起来:早操、早自习、六个课时的传道授业;下午四点,大小操场上,同学们以锻炼小组为单位,生龙活虎地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接着是歌咏小组、舞蹈小组、文学小组、花卉小组等各种自由组合的课外活动小组活跃在花丛间、绿树下;黄昏时,会听到晚风送来的悠扬的笛声,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在谈笑、在散步;晚七点至九点,教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静悄悄地自习,那样自觉,那样认真……

  因为心中有了当新闻记者的理想,尹品端自然选择了参加学校的文学写作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并开始尝试着写作。

  初中二年级的下学期,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到县城郊区的沩丰坝进行军事野营活动。同学们背着野营的卧具、炊具,扛着木制“长枪”,尹品端被指定为“随军记者”,单发了一支木制“手枪”,派在腰上,煞是神气!

  以急行军的速度走到沩丰坝,已近黄昏,大家立即动手埋锅做饭。夜里,在沩丰坝哗哗流淌的水声伴奏下,在如水月光铺满的田野上,同学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唱呀、跳呀,尽情释放着青春的热情和欢乐!

  野营回来,学校先后出了三期墙报,刊登同学们的作品。第一次当“记者”的尹品端,三期墙报都上了她的稿件。尹品端感到非常骄傲,觉得自己没有辱没“记者”这个光荣的称号,也对自己长大后当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的理想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初中毕业后,尹品端顺利地考上了母校宁乡一中。

  高中是每个人一生最美好的年华,怀抱最绚烂的青春最美丽的梦想;高中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时期,一个选择失误就影响一生。在那到处宣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情况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尹品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文科,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回忆起在宁乡一中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尹品端最难忘、最感恩的是语文老师姜宇经。姜老师为尹品端他们那一届文科考生可谓费尽了心血。在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为训练学生的快速写作水平,他时而让学生观察窗外五分钟,然后用十五分钟写一篇特写;时而当场命题,要求一小时写一篇千字文交卷;在高三文科生复习的地方,出几十道作文题贴在墙上,让学生们反复写,他一一为之批改、讲评。他还让学生们互相切磋、互相修改……这种强化训练,不能不是尹品端最终如愿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后,初中的语文老师廖俊良高兴地送她一首诗:本来城市一贫民,今日光栄大学生。慢道老师培育好,应先感谢党恩情。

  人民日报 鸿鹄翱翔奋斗的平台

  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尹品端高高兴兴地登上北去的列车,奔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骄子的生活。

  大学五年转眼过去,因为大学期间学习的优异和发表的作品,尹品端被选送到了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

  1965年9月4日,迎着金秋的灿烂阳光,尹品端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中心王府井大街52号的人民日报大楼,开始了她将近40年的新闻征程。

  在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云集、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人民日报,尹品端觉得自己并不算佼佼者。但回顾几十年苦乐相伴的新闻生涯,觉得有不少经历是值得自己永远回忆的。

  尹品端曾在天安门广场的东华表下面,独自一人零距离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听到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表扬她和另一位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曾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足迹,带队采访在广东、深圳等地发生的“春天的故事”;曾参与策划、组织,采写党的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一起聆听江泽民同志的政治报告,并先后接受两届中央常委的集体接见;曾在武汉东湖宾馆采访全国百佳优秀青年干部座谈会时,面对面听取胡锦涛同志对青年干部的谆谆教诲;曾参与策划、组织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百年诞辰的宣传报道;曾作为中央记者组成员多次采写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的重要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曾主抓建党七十周年、七十五周年的新闻宣传;曾采访过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采访过一些省部级领导、基层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曾采访过一些解放军将军,也到新疆、西藏、西沙、南沙采访保卫祖国边防、海防的解放军战士;曾遍访中国革命的五大“里程碑”,从心底唱出了“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曾踏上了曾被外国侵略者掠夺过的港、澳、台地区,体会祖国强大、领土完整的骄傲;曾登上高高的酒泉卫星发射塔,领略“可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曾站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遥想当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呱呱坠地时的庄严;忘不了青海牧区帐篷里飘香的奶茶,也忘不了西双版纳知识青年的艰辛;走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也去过欧美日一些国家,与那里的新闻界朋友共建友谊之桥,共叙友谊之情……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种下一个梦想,收获一个未来;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个性;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几十年的苦乐新闻人生使尹品端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人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梦中的境界,但只有勤奋努力、行动并坚持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