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明将军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一起
邓正明将军为母校题字
邓正明,湖南宁乡人,1943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程度。在部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从连指导员至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授予少将军衔,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著有《凝思悟语》论文专集,多篇理论文章被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党政军领导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文选《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宏伟事业》、中国改革开放系列丛书《世纪之交的思索》、《大潮上的思考》、《中国军事文库》。诗词集有《胜迹吟歌》、《唯真悟语》,多首诗词被收入《将帅诗词》、《神州诗苑》、《环球诗词400首选粹》。当代诗词丛书《邓正明诗词集》,获第三届龙文化优秀诗词集金奖。邓正明将军主持编著的《绿色年华》、《绿色风采》系列丛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主持摄制的《共产党人的足迹》、《誓言》获中国广播电视二等奖;参加摄制的《中国军队》获中国广播电视第九届优秀电视军事节目系列专题特别奖。他的书法《羊城春晓》被载入《中国翰墨艺术宝库》,并获金奖,书法《白梅》被编入《翰墨中国大型系列艺术画集》,并获金奖。邓正明将军的文章、诗词、书法体现出深厚的思想蕴涵,凝聚着高超的文化睿智。
少年弃学从军
有人这样评价邓正明,他是祖国的赤子,军队的才子,父母的孝子。他还是著名的将军诗人,一位胸怀坦荡、有着铮铮铁骨的湖南汉子。
邓正明说,人生不是风,不是雨,不是雾;人生是首诗,是幅画,是支歌,是块千锤百炼的钢。一个出生于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成为名扬军内外的诗人,邓正明走过怎样艰难的历程,付出过多少艰辛的心血。
邓正明出生贫寒家庭,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生他时,向亲戚赊来一小勺油,两个鸡蛋发奶,向乡亲讨些残汤剩饭充饥,幼儿缺乏营养,差点夭亡。他曾在一首词中写道,“家贫,父母揪心,穿破烂,吃草根。看罐里无油,桶中无米,怎哺儿亲?伤神。百般潦倒,向左邻右舍讨残羹。”
在三岁半时,邓正明还遭遇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他在火炉边玩耍,不慎将炉中煮沸的汤菜钵撞翻,双脚烫伤,水肿溃烂。不久又患伤寒病,山村缺医少药,伤病交加,沉迷不醒,家里已做好了小棺材。但在父母长辈的精心护养下,土药治疗,逐渐伤好病愈。这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旧社会家穷,父母无钱读书,深知没有文化成不了才,办不成事。父母望子成龙,邓正明年仅5岁半就被送进了学校,他人穷志高,天性聪明,学习刻苦,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邓正明爱好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写诗成了他的人生追求和爱好,上学时连做作文也是写诗。1958年大炼钢铁,正在读初中的邓正明突发灵感,写了首新诗《新山炼钢》发表在宁乡日报上,从此“小诗人”便在学校传开了。
1961年7月,邓正明在宁乡一中上高中,寒窗苦读,品学兼优,老师鼓励他报考北大、清华。这时国家发出了征兵号召,邓正明是独子,按政策规定可以免征。但他一腔热血,赤诚报国,决心应征入伍。“十载校园读,昼夜伴萤灯。曾经多少幽梦,志在戍边行。日日吟章捧卷,岁岁求知启智,品学获高评。今日远征去,师友寄衷情。脱文服,披铁甲,勇从戎。柳营军旅,雄伟方阵气如虹。练步沙场汗雨,跨马驰旷野,赤胆铸精忠。卫国立功业,华夏永安宁。”这首《水调歌头·从军吟》词,真实反映了他投笔从军的情怀。
邓正明要参军远去,父母依依不舍。启程前夜,时值饥荒岁月,只好将下蛋换钱的母鸡宰杀,向邻居赊来一斤猪肉,母亲下厨烹调,摆席为儿送行。“正值荒年,送别男儿远去。不成餐、最伤心处。东邻赊来肉少许,宰杀蛋鸡,拌着离愁煮。望双亲垂泪,怎堪筷举?夜深长,又兼绵雨。有谁知,独子酸楚。浊酒辞乡土,更是添思绪。”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重读邓正明的这首《锦缠道·应征父母饯别》词,谁不为当年少年郎的心境动容呢。
从士兵到将军
邓正明的人生格言是:“博学、精思、力行”。
透析他的军旅足迹,之所以能从一个农村伢子成长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有一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有一种从严务实的工作作风,有一个重事业、淡名利的宽阔胸怀,有一股湖南人耿直好强的蛮劲。
翻开邓正明的军旅简历,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他18岁从宁乡一中应征入伍,21岁任排职、23岁任连职、26岁任营职,31岁任团职,37岁任师职,43岁任军职。从士兵到将军,从连队到总政,无不倾注着奋斗精神。
保卫祖国,重任在肩。军事训练是艰苦的,摸爬滚打,擒拿格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了练就过硬本领,邓正明不畏苦累,顽强坚持。在部队大学校里,邓正明锻炼成长。他办板报、编节目、做宣传,非常活跃,他清秀的字、文雅的诗很得领导的赏识。1964年被提为干部,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出口成章,令人心服口服。很快,邓正明从基层部队调入大军区机关。
1979年2月,我边防部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邓正明作为军区前指的工作人员,参与作战中政治工作指导,战前动员令、战中政治工作指示、火线立功入党文书、战后工作总结等一系列政治工作。他与某集团军先行部队一道穿插作战,冒着炮火开展阵地政治工作,蹲战壕、睡猫耳洞、历经危险。有时子弹从耳边飞过,有时炮弹落在身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因成绩突出,荣立三等战功。
将军与诗人的情怀
“将军本色是诗人”、“亦文亦武亦将军”,这是报刊对邓正明的评价,其传记已被编入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名家集。
古语云:“诗言志”。意思是用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邓正明觉得,从古至今,有作为的人,多是著名的诗人,包括许多高级将领。他的诗有激情、有思想、有内涵、有胆识,他结合工作、学习、训练,生活写诗,抒发心中的感慨。
现在,邓正明将军虽然退休了,仍壮心不已,笔耕不辍。习诗文、攻瀚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学会名誉会长、岭南诗社名誉社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终身书法家,广东省老干部诗书画摄影研究会名誉会长。他经常走访诗词界、书画界名家,登门求教,交流创作心得,吸取文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艺术水平。
广东湖南商会成立后,邓正明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他经常奔波湘粤两省,为家乡招商引资,建设和谐奉献余热。他热爱家乡,乐为家乡做善事,2002年,邓正明拿出近十万元稿费,为家乡修路,建敬老院。
“故乡啊!您牵着我的情,连着我的心,系着我的魂,永远是我一生中最激动、最深刻的记忆。”邓正明用这样的诗句抒发对家乡的感情。
邓正明将军常说:“我是湖南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三湘四水孕育了无数贤士英才,我亦步亦趋,随着他们的足迹而行,虽然无有宏志,无有大为,但我执着地秉承了湖南人讲志气、讲正气、讲刚气的品格,千回事,呕心沥血尽力干,千盅饮,初衷难改潇湘汉,未折湘人骨,未销湘人志,未损湘人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乡土,对得起亲人,无怨无悔也!”
取信于民,何须官大官小;立业于世,怎求名低名高;躬身于国,岂谈利多利少;耿直于怀,哪管论长论短。其是也,其足也,其乐也。
这就是将军诗人的心语,这就是将军诗人的情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