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美蜻蜓,原由它的美丽,原由它的生生不息,原由它捕食害虫的贡献,更原由它厚积薄发的精神。
蜻蜓是昆虫纲的活化石,也是动物界的活化石。早在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时代,恐龙尚未降世,蜻蜓便已诞生。其体型巨大,翼展接近一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也是最早产生且延续至今的飞行动物。虽然经历了亿万年的淘汰进化,目前仍有近五千种,在中国分布有三百余种。
蜻蜓体型大幅变小,翼展变为二至十六公分不等,但是,变得更加灵活轻巧。一般飞行时速百公里左右,最快超过三百公里,能跨越数万公里,从一个大陆飞往另一大陆,是飞行速度最快和距离最远的昆虫之一。不仅如此,其飞行姿态十分优美,可突然回转,可直上云霄,可倒退飞行,还可空中静止。我们人类模仿出来的飞机都无法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蜻蜓的视觉十分灵敏,一对复眼由二万八千多只小眼组成,是地球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复眼还具有测速定位功能,当物体经过复眼前,每一个小眼依次发生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六米以内目标物体的方位、运动速度和颜色,这是它成为空中捕食高手的重要法宝。凭此借助飞行优势,几乎能轻松地避过所有天敌。
蜻蜓要以稚虫的形式在水下生活一至五年,相当于一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能量积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要经历八至十五次蜕皮,每次蜕皮都是痛苦煎熬,然而每次蜕皮也是质的飞跃。人们常常感叹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相对于蜻蜓种群的进化和个体的修炼历程,简直不屑一提呢!为了逃避天敌,稚虫的鳃生在肠子里,用肠子来呼吸。当它遭遇强敌追赶而万分危急的时候,会迅速排出肠子中的水,在尾端形成一股向后喷射的高速水流,好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可以突然增加前进速度,甩掉敌人。
稚虫羽化绝对是丑小鸭变成美天鹅的渐变过程。每当夕阳西下,稚虫将要羽化时,它会攀援到事先选择好的水草枝或者河堤上,用六只脚牢牢地扒住附着物将身体固定。这时,蜻蜓的背部开始绽裂,头慢慢从壳中探出,接着努力把上半身挤出来,并使劲拔出翅膀。由于翅膀像折叠伞一样收藏在背部的四个“伞套”里,要拔出来谈何容易,一些幼儿就因此耗尽体力而夭折!那些终于脱壳而出的佼佼者们,则以健美的身体,恬静的神情,依附在青草或者花叶上,沐阳光,汲露水,美不胜收。哪怕只有二十至四十天的寿命,蜻蜓也要以自身的完美与卓越,为大自然增光添彩,为自己展示数年磨一剑的精华。这情景被宋代诗人杨万里捕捉,作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近代美术家朱宣咸则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画作,非常生动与形象地反应了蜻蜓、自然与人构成的一组诗情画意。
蜻蜓是捕食强者,却几乎只捕食害虫。稚虫在水中捕食孑孓、甲虫等小型动物,一年能捕食三千多只蚊子幼虫。成虫捕食蚊子、苍蝇、飞蛾等,一天能捕食千多只飞虫。蜻蜓对人类的这些贡献常被忽略还是次之,“蜻蜓点水”之说更是冤枉它了。蜻蜓无论是交配还是产卵,其姿态和韵律都是其它动物不可比美的。它用颤抖着的身躯在水面上“生蛋”,每点一下水,就产下一粒黄色的卵。就这么胜过天鹅起舞的“点水”,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包括点水位置、射卵力度等,都要考虑如何逃避在水中守株待兔的鱼类、青蛙、龙虱等天敌。遗憾的是,这种大智大勇迎战四面楚歌的生死搏斗,却被走马观花、主观臆测的官僚与雅士们武断成不切实际的飘浮行为,让蜻蜓蒙冤至今。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有多少人不努力学习满足于“半桶水”,有多少人拔苗助长追求急功近利,还有多少人只羡慕台上五分钟的荣耀,却耐不住台下十年功的寂寞与煎熬?然而,蜻蜓为了练成最强的本领和最美的神姿,以求在残酷的生物淘汰进化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惜花费一生百分之九十五的光阴隐藏水下,穷修苦炼,矢志不移。这种厚积薄发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么?
于是乎,我为蜻蜓喝彩!我为蜻蜓颂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陶志高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