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南门桥头骑铁牛
沩江日夜流淌,滔滔向东,滋润着两岸土地,养育着父老乡亲,是我们共有的母亲河。因为沩江在县城南头,家乡人都叫她“南门河”,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南门河上有两座桥,汽车站附近与长常公路相连的是一座钢结构桥,可以过汽车,因此又叫“铁桥”或者“汽车桥”。与县城街道相连通往河对岸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大家都叫它“南门桥”。桥头有一对石狮子,还有一对昂首俯卧的铁牛。南门桥的桥墩上嵌有铁蜈蚣,对于细伢子来说,到南门桥骑铁牛,趴在桥栏上看铁蜈蚣是不小的诱惑,至少我是这样。
南门桥那对光溜溜的铁牛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以至于长大后我都格外关注它。关于南门桥,资料有记载。很久很久以前,从南门过河到对岸,全靠木筏摆渡,明隆庆六年在城东南处阳春台前的藓花岩下,架设了一座简易木桥,木桥飞渡,如玉带漂空,取名为“玉带桥”。这也许就是南门桥的前身。清乾隆二十六年,当朝县令动议,富商解囊,百姓捐助,移址南门口改建成石桥,因县城名为玉潭,故改名为“玉潭桥”。
我小时候看到的南门桥是民国十三年端午,沩江上游山洪暴发冲垮了玉潭桥后,在外的宁乡籍军政各界要员纷纷捐钱募款,次年修复完工的石桥。因桥在南门口,故名“南门桥”。这次修复桥头两端各立石狮两个,桥中设“化字亭”一座,提示人们尊重文化,敬惜字纸。另铸“铁牛”一对,卧立于“化字亭”两厢。每空桥墩上嵌铁蜈蚣一对,为镇桥之物。全桥结构坚实,气势如虹,文人墨客诗词赞颂,盛极一时。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玉潭高小读书时,作过《咏南门桥铁牛》七律诗一首:“南门桥上双铁牛,瞪眼竖角望河州。狂风吹来毛不动,暴雨淋时汗竟流。青草遍地常闭口,金鞭抽身岂回头。牧童空有绳和索,昂首江边孰敢收”。
因为有了南门桥的缘故,这一带是县城人口密集,繁华热闹的地方,沿河吊脚楼茶馆终日热气腾腾,人声鼎沸,茶客出出进进,川流不息。周边有做酒的、染布的、制伞的、卖肉的、做豆腐的各种铺面,是传统作坊和手艺人的集聚之地。母亲经常打发我和姐姐到这里买霉豆渣、“水嫩子”(豆腐脑)回去打汤,每年过年之前都来这里排队打“人生米”(爆米花),这是姊妹们三十晚上守岁的主要点心。当然,只要到南门桥我一定不会忘记骑上桥头的铁牛,一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沩江,爬上桥栏看一看桥墩上的镇桥之宝铁蜈蚣。到了过端午节,一定会挤上南门桥看热闹,看划龙船。
1969年春夏之交,沩江上游山洪爆发,黄材水库溃堤,洪水像野兽一般向下游倾泻,一夜之间汽车站一带成为泽国,大饭店水没二楼,这场洪水使家园尽毁,无数个家庭家破人亡,在汽车站做事的母亲也身陷洪流,险些丧命。南门桥被冲垮,只剩几个桥墩,那一对铁牛也未能幸免,随洪水葬身河底,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这是我对铁牛的最后记忆。
如今,南门口依旧人流如织,沿河的吊脚楼茶馆已变成休闲娱乐的沿江风光带,南门桥也建成了具有现代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气势如虹,飞架南北,一对新铸造的铁牛昂首俯卧在桥头,但是我还是忘不了那对我常常在梦里骑它,永远躺在宁乡人记忆长河里的老铁牛。(未完待续)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亚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