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若白驹过隙,从清朗五月到烟雨三月,转眼间,来宁乡已近一载。走过、看过、听过,感受过、思索过,常在眼前晃荡,在脑际间挥之不去的,是宁乡的美,是宁乡古朴厚重、绵绵不息,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宁乡文化,以及由宁乡文化经纬积淀而成的厚德、重学、敢担、善营的宁乡精神。概言之,是大美宁乡,美在文化,文化之美,表其精神。
厚德。宋徽宗赵佶云:含德之厚者,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物莫能伤焉。讲的是道德厚重的人是无比强大的。宁乡人之厚德,就是厚道、德行好。一曰容。即宽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有容,才赢得了先进文化在宁乡落地生根,宁乡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皿,而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打破了“青铜文化不过长江”之说,也说明了宁乡对先进的吸纳是虚怀若谷的。南宋张浚、张栻父子亦能被教育发达、文化昌明的宁乡所接纳,被宁乡人民所敬仰,这种容是大容,这种宏是宽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天宁乡县委、县政府实施“5217”人才工程,延揽各方人才投身宁乡发展,正是大容量,大容量必然会带来大含量、大总量。二曰仁。即仁厚、仁慈。宁乡是佛文化的故乡,坐落在大沩山山腰毗卢峰下的密印寺,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的传教布道之所。佛主张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宁乡人急公好义、热心助人。三曰韧。即坚韧,就是郑板桥诗中所描述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宁乡属古“三苗”之地,山高路远,地老天荒。环境的闭塞,培育了宁乡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形成了坚强勇毅、自强不息的性格。
重学。一则学文。宁乡教育发达,宁乡人崇尚读书,读得好书。唐代相国裴休,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张栻等,曾到宁乡设坛讲学、传播文明。从宋代起,先后创立了灵峰、南轩、玉潭、云山等四大著名书院,这对一个县来讲是十分了不起的。近代又有“湖南学堂,宁乡为首”的美誉。朱剑凡创办宁乡一中以来,该校历年都居全省高考榜前列,而今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教育百强中学”。宁乡人会读书,不管在哪里上学读书,都很勤学好问,争强好胜,其理由是“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多读书,不得输”。的确,宁乡人中出了许多通过读书功成名就的大人物。科举时代,南宋湖湘文科状元易祓,明代进士周堪赓、陶汝鼐,清代王文清等,以及现当代的科学家周光召、美学家李泽厚等,都是宁乡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二则学艺。宁乡人不但爱读书,也重学艺。宁乡人信奉:哪朝哪代都饿不死手艺人。宁乡最有名的手艺,非“宁乡三绝”莫属,即绘画、雕刻、刺绣。清末明初的长沙地区,有3位驰名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家,一位是工绘鸟兽人物的画家杨世焯,一位是身怀绝技的雕刻家周义,一位是湘绣大师肖咏霞。他们都是麻山一带人,又称“麻山三杰”。宁乡人对学手艺有自己的心得和语言,比如,鼓励你学手艺,就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形容旧的师徒关系,就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呷不得饱饭,打不得臭屁。”此外,老粮仓镇唐市的首饰加工(俗称打章子),因工艺精细、制作的成品造型新颖美观,闻名遐迩。
敢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乡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当执湖南人之牛耳。宁乡文化中的担当,孕育了宁乡的代代英才。湖南古代第一位宰相——三国蜀相蒋琬,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馋毁,留下了一代清官遗风;元代冒死杖策人守门,劝谏阿里海屠城潭州的欧阳道;明代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美德传颂后世的周堪赓;至清代反抗官府压迫、揭竿而起的梅四保;时至近代,宁乡才俊更是一辈接一辈,后浪推前浪。太平天国孝天义王朱衣点,奋起反帝,震惊华夏内外。现代革命先驱“宁乡四髯”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一代名将甘泗淇、陶峙岳等,功垂九域,名重九洲。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们都是“为民请命”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是担当了天下大任的。在今天,宁乡人的担当精神依然一脉相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仁不让,率先发展,用“狼道”法则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创造了“天下大计,问道宁乡”的宁乡现象,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领跑湖南、领跑中部。这是一种新的担当。
善营。也是宁乡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古语说,金湘潭,银益阳。自隋以来,宁乡一直属益阳。善于经营是宁乡人的一大长处。旧宁乡人外出或在外乡人面前总好讲理由,称能干,所以宁乡人有一人绰号,叫“宁乡里手”。土宁乡人在外买东西,总要跑三四个店子,先问问价,又比比货,然后再择其中一家买。现由是“货比三家不吃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买三家”、“货比货”,使宁乡人在今天的生意场上很少吃亏。
树大根深,根深才能叶茂。植根于宁乡深厚文化土壤的宁乡精神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大放夺目光彩。作为一个新宁乡人,沐浴着宁乡厚重文化的雨露,更应当自觉地举好文化的旗帜,努力做一个有为的播种者、建设者。
(作者系宁乡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伟东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