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师’真是一个大善人,我们这里哪个摔伤了,都送到他这里治疗,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费用低廉,服务态度还特别好,随喊随到,我们对他都十分信赖。”2月21日,偕乐桥镇金盆村五十多岁的周名辉乘坐拖拉机,不小心从车上摔下,造成大腿小腿骨折,伤势严重,被人送往偕乐桥镇卫生院,通过一个星期治疗,周的伤势大为好转,预计一个月左右即可出院,只需医疗费用三四千元。据悉,像周名辉这样的伤势,如果在省会一些大医院治疗,需费用三四万元才可望治好。她口里的“李法师”,即是全国著名的“湘乡李法师”第五代传人李鹤松。祖籍湘乡市金薮乡金薮村的李鹤松,自1992年来到偕乐桥镇卫生院以后,扎根基层,以院为家,凭借其精湛的医术,真心服务当地群众,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共为15万人次患者进行了接诊,治疗住院病人6000人次左右,好转率100%,治愈率达90%以上,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好大夫、“活雷锋”。
师承父辈 他掌握了一手好本领
说起“湘乡李法师”,我县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均有所耳闻,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医学世家,祖居地为湘乡金薮乡,和我县灰汤镇接壤。上个世纪初,“湘乡李法师”即闯出了大名,在治疗骨科方面创造了独到的成就,其家族涌现了很多卓有建树的接骨高手。李鹤松1974年病故的伯公“李七阿公”李盈庭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各省市均有病人慕名找其医治,其在骨科界的影响遍及全国。其父亲李祖武也是当地享有盛誉的骨科医生。李鹤松自幼耳濡目染,随父亲学医,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骨科本领。1986年,刚过二十的他在金薮骨科医院当医生。6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鹤松来到了偕乐桥镇卫生院,这一来,就在偕乐桥镇卫生院深深扎下了根。
服务农民 他是一名默默奉献的“活雷锋”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李鹤松工作的出发点。他总是设身处地,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轻负担。可以不做手术的坚决不做,并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85岁以上老人、五保老人、困难户、低保户免挂号费,并为部分困难群众减少或免除诊费、手术费。当地60岁出头的村民喻某,妻子患心脏病去世,本人身患重病,从去年11月起,李鹤松免费为其伤口换药,一直到现在,免费换掉的药价值即达1000多元。2008年,一位湘乡籍患者在广东打工,不幸从工地四楼摔下,全身多处骨折,伤势严重,送到当地大医院,需费用数万元。后患者家属慕名找到李鹤松,经他治疗一个月,仅用去三四千元医药费,即康复出院。2007年,灰汤镇双建村村民刘亿林小腿粉碎性骨折,在大医院治疗需费用五六万元,由于经济困难,还可能需截肢,村上的负责人将其接回送到李医生处,住院一个月,仅用去二三千元,刘亿林的病即告康复。现在,刘仍隔三差五来看李鹤松,逢人就说李鹤松的好话。而这样的事,在李鹤松身上实在太多,太平凡。每年慕名来找他的骨伤病人达7000多人,住院病人超过300人,二十年来,他共为15万人次患者接诊,为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住院手术,治愈率达90%以上,为农民兄弟的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
以院为家 他的字典里只有“奉献”
“李鹤松技术好、名气大、服务到位,而且收费标准差不多是最低的。他将全身心投入到了他所钟爱的骨科事业,他真正做到了以院为家,一年365天,他在医院的时间在360天以上,偶尔回老家一次,也来去匆匆,他是我们医务人员学习的好榜样。”说起李鹤松,偕乐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马义平就感动不已。“李鹤松在用心从事工作,责任感极强,他的心里只有患者。平均每天门诊病人二三十人,多的一天达到五六十人,连喘气的时间也没有,但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二十年如一日。如果不是一种精神在支撑,很难想象他能坚持这么久。”2月27日,记者慕名来到偕乐桥镇中心卫生院采访,说起李鹤松,该院干部职工人人钦佩。“李鹤松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用真情和汗水浇灌了一片健康园地,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县卫生局局长喻国军、党委书记樊扬对李鹤松的事迹十分赞赏。
以院为家,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奉献。当记者就什么支撑了他走到今天请李鹤松说几句时,不善言辞的他只是摆摆手:“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