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闯出来的阳光大道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沈迪彬  陈银知  编辑:陶湘 2012-01-19 15:54:04
—分享—

  各级领导共同探讨林业发展  

  喻家坳乡神武村油茶林基地  

  向科技要效益

 

  题记:这里曾经山高林密,人员少,条件差,成为一片被人忽视的土地;这里的职工待遇得不到落实,月薪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区区数百元;这里曾经人浮于事、人心惶惶,职工叫苦不迭,领导头痛不已,这里就是遍布全县各乡镇的林业站……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每况愈下,最终不可收拾;在困境中求突破,在改革中谋发展,才能走出沼泽地,最终实现凤凰涅 ,起死回生……前路茫茫,路在何方?县林业局人一度徘徊、困惑,顽强的林业人最终选择了后者。近年来,县林业局局长岳超、党委书记陈小平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率林业站干职工团结奋战,走出了一条脱贫解困之路,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之路。

  “我站有干部职工7人,林地6.1万亩,以前仅靠收取育林基金、办证等获得一点微薄收入,干部职工只能免强填饱肚子,因而站里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早几年,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枯涸,站里来钱的门路断了。穷则思变,严酷的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改变思路,利用山地资源,将部分林地承包,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因地制宜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茶、楠竹、速生杨树、丰产杉木林等基地,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站峰回路转,实现了起死回生。仅油茶合作社油茶面积即达六千亩,站里和林农实现了“双赢”。如神武村油茶林基地种植优势油茶450亩,亩平产茶油50公斤以上,亩平均产值达四千多元!该村村民欧四清有油茶林10多亩,2011年实现纯收入3.5万元,效益十分可观。三到四年以后,我站的专业合作社将大见成效,在为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发展地方林业生产的同时,我站也将走出困境,实现腾飞”。近日,记者来到喻家坳林业站采访,该站站长黄建明说起集团林权制度改革,侃侃而谈,显得十分自信。其实,喻家坳乡林业站的巨大发展变化,只是近年来我县各林业站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各林业站加快“两个转变”,不断完善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林业三大效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全县流转林地582宗,流转面积36878亩,被推荐为出席全省林改工作的先进县。林转流转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评估中心、煤炭坝和喻家坳乡镇站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单位。

  全面发力 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林改工作线长面广,情况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搞好该项工作,县林业局局长岳超、党委书记陈小平运筹帷幄,统筹兼顾,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面推进林改工作。目前,我县已完成了主体改革的定权发证和部分配套改革,涉及林改的32个乡镇、377个行政村、7310个村民小组、396447户农户已全部完成了重新勘界确权,其中自留山、责任山确权面积141.2万亩;乡村组集体林场确权面积51.67万亩,含乡(镇)林场83个,302933.5亩,村林场1033个,149852.1亩;组林场904个,63914.4亩。全县大部分乡村组集体林场已形成了林改决议并落实了经营主体,并全部录入到省林业厅电子政务网。期间,县林业局还斥资45.98万元订购林权证20.9万本,全部套印了县政府和林业局的公章。全县制证率达99.8%,发证率达98.9%。调处林权纠纷287起,调处成功率达99%。

  统筹兼顾 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情况越来越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明天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县林业局主要负责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他们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稳定队伍,强化督查确保进度。为深入推进林改工作,县林业局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到林改办,全力完成主体改革扫尾,配套改革中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等工作,促进林改深入进行;建立目标考核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将工作成效与年终考核挂钩;完善责任追究制,对作风飘浮、任务不落实的乡(镇)及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在检查督查方面,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质量与进度互相促进原则。实行进度五日一报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乡(镇)督查指导林改工作,适时召开林改调度会,树立先进典型,鞭策后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二是以民为本,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县林业局在制定村级林改方案时,做到体现民意,谋求民利,符合民心。在方案制定上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以“山上绿起来,林业活起来、林农富起来、生态好起来”为准绳,明晰产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林业产权制度,充分调动会各界积极性。在方案确定的内容上,按照政策范围,让群众自主选择改革的形式和经营模式;在方案确定的分配上以均山到户为重点;在方案制定的程序上,做到群众不了解政策的不实施,情况不明的不动手,达不到2/3以上的不表决,张榜公示有异议的不审批。

  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制定了调处办法和应急预案,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县共排查出287起纠纷,现已成功调处284起,调处率达99%,得到了市林改办的充分肯定。

  三是精整档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搞好林改,档案工作是重要的一环。要将浩如烟海的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还真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县林业局配备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乡镇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库房,配备了管理软件,全县购置标准档案柜45组、档案盒6000个,并和县档案局通力合作,邀请县档案局专家对各乡镇档案进行验收和整改,并将档案工作纳入林权改革验收项目,确保了档案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县林业局还把林改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了林改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与矿业资源开发的关系、与国有林场的关系、林改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做到了林业发展与其它工作同步。

  四是明确时限,严格程序做好验收。为确保2011年10月底完成主体改革工作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明确全县主体改革的完成时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技术力量,全力投入林改工作,狠抓县级验收和微机录入及制证工作,将图纸转绘、林权登记申请表、合同书和协议书等的填写情况进行整理。并从林业系统抽调32名技术员做录入,及时组织3名技术员到各乡镇巡回指导制证工作,全县林权证发证率达98.9%。

  春风拂面 林权改革硕果满枝

  林权改革的深入推进,使我县林业工作步出沼泽地,走上了一条发展的阳光大道,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我县在林权改革中,正确处理了集体与农户、管理与放活关系,把握林权界定、农民决策两个关键环节,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农民成为集体山林真正的主人。对于流转林地,严格流转程序,严格区分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新型产权模式公开透明。目前,我县林地流转林地582宗,流转面积36878亩,在省内名列前茅。

  我县还多方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实施了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国家、省市级造林任务30万亩,争取重点林业项目20多个,争取资金近3亿元。2011年实施重点项目10个,投入资金660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00万元,实现新造林3.92万亩;“十二五”开局期间,公司和大户造林热情竞相迸发,全县共完成造林4万亩,民资造林投资总额达1.2亿元;同时,农民保护森林的自觉性极大提高,护林难、防火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他们敢于向山上投,向林业投,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科技兴林深入人心,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依托林地开展多种经营,比较效益得到提高,大幅度增加了收入。同时通过减轻税费,让利和还利于民,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县相继举办了林木种苗、楠竹丰产、油茶丰产林、马尾松速生丰产栽培和无节良材培育等各类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三万余人次。2011年,重点举办了油茶培育技术培训班和森林资源流转政策培训班,并派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35次,到村举办小型培训班38期,培训林农8000人次,取得了显著效果;农民由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向种植林木、种苗、花卉、干鲜水果等发展,加工业等林业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绿色食品及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林业产业活力明显增强。新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应运而生,增强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林业部门和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林业部门从繁重的育林护林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履行宏观指导、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职能;乡村干部从以前的大包大揽,转变为主动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政策服务。

  除此以外,林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效推动了文明建设的进程,带动了乡风文明,密切了干群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乱卖山乱花钱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和林区的稳定。我县还初步开展了森林保险工作,筹集248470.72万元,为776471亩生态公益林投保,解决了林农部分后顾之忧。林改工作的深入推进,解放了林地,搞活了经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沈迪彬  陈银知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