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故乡不倦歌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2011-12-14 16:34:45
—分享—

  县作协名誉主席杨罗先最近的创作呈井喷之势,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短短一两个月,其散文和诗歌即窜上了全国大大小小四十多种报刊,包括《中国散文家》、《经济信息时报》、《三秦都市报》、《湖南日报》等刊物,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在我县文学创作历史上均不多见,令人刮目相看。他和陈惠芳、杨林组成的“湖南新乡土诗派”已经初具影响,延续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陈惠芳、江堤、彭国梁“湖南乡土诗派”的风格,并有所创新发展。

  杨罗先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之余伏案苦读,长期的积累,使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学基础。“生活是创作不歇的源泉”,杨罗先扎根基层,将根深深地扎进宁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他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做起,一直做到乡镇党委书记,现任政府办副主任、县政务中心主任。他创造性开展工作,无论在乡镇,还是进城以后,其工作业绩均可圈可点,“一办四中心”经验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者”纷至沓来。他积累多,爱读书,善于思索,还特别勤奋,一有所得,往往诉诸笔端,因而作品往往能闪耀出思想的火花。他的《故乡的记忆》系列,写月亮、秋风秋雨、山羊,春城路上的桃子、关山的树……题材普通,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景,可见、可触。一般人看见了也就看见了,但在杨罗先笔下,这些故乡的寻常之景,却都有一种特别的韵味,散发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体现。其作品细腻、厚重、饱含深情,因而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我们且看他的《故乡的秋雨》:久别重逢的故乡,树在摇曳,小草在旋转,金色的稻子向着东南一边倒。秋风伴着秋雨,一阵阵呼号,树叶随着树枝,一阵阵摇曳,野花缠着野草,一阵阵旋转,勾头散子的稻谷一波一波翻起金色的波浪。风在起,鸟在叫,雨在下,树在摇,乡村的景色处处都在流动,原本安静的世界顷刻化作一片朦胧的烟雨……这不就是一幅典型的乡村山水画吗?因而作家发出感叹:故乡的秋雨,朦朦胧胧,顺着凋零的花瓣和树叶渗入深深的泥土。细密的雨点敲打着瓦片,聚集成雨滴从屋檐上滑下来,散落在石阶上,跳荡的影子清晰地映入眼帘。只有在老家,只有在我刻意要求保留下来的平房里,才有这番看雨的情景。

  他的《木屋里的老人》

  一间木屋,一扇旧窗

  锁住风的灵魂,留驻岁月的忧伤

  沉思的模样,凝重而凄凉

  沧桑的眼眸,折射出执着的泪光

  不容迟疑,快些把太阳推醒

  让阳光的温暖流进老人寂寞的心房

  我愿以儿子的名义住进木屋

  备足煤油和火种,用原始的尽孝点亮灯光

  全诗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于湖南新乡土诗派,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远远比现在时髦,诗歌占据了文学很大的比重,在长沙,以陈惠芳、江堤、彭国梁为代表的“两栖人”,为文坛吹过来一股凉爽的风,掀起新乡土诗的热潮。山移水转,墨香飘逸,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新诗的日益式微,江堤的逝去,陈、彭写作风格的改变,风靡一时的湖南新乡土诗派土崩瓦解,令诗歌爱好者扼腕叹息。

  艺术是永恒的,诗歌是有生命力的,她就存在于你我之间,普通大众之间。随着陈惠芳复兴新乡土诗的号令发出,诗人杨林诗才勃发,陈惠芳宝刀不老,“太阳雨”杨罗先异军突起,隐隐形成湖南新乡土诗“三驾马车”新格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