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12月2日,迎着冬日的暖阳,我们前往沩山采访。驱车在黄沩公路,洁净的改性沥清路面如黑色的飘带蜿蜒于祟山峻岭间,引我们盘旋而上。司机告诉我们,几个月前这条路还是水泥路面,若遇雨天,山间常有石头跌落,行走时提心吊胆。现在好了,公路宽了,视线也开阔了许多,护坡更加坚固,标识十分醒目,完全没有了翻山越岭的险峻感觉。不知不觉间,我们已进入沩山集镇。以往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一个小时便够了。
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进入集镇,目光所及,尽是古香古色的建筑,白墙红柱灰瓦、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的徽派建筑,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万佛灵山上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千年密印古典庄重,寺里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与沩山大道另一边的安置区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山水画。倘若不是穿梭的汽车和路边门店里飞出的流行音乐在提醒,我们还以为处身世外桃源。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与半年前我们上沩山的感觉已完全不同。乡党委书记成亮领着我们“到处转转”,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种“不同”。
我们首先来到沩山九年制学校。远远地看见校围墙上写着“打造宁乡西部第一校”、“成就大山人的梦想”的醒目大字。仿佛告诉我们,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心中崇高的理想。走进校园,真切地感受到藏身于大山深处的“西部第一校”果是名不虚传。高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老师宿舍、学生公寓,一应俱全。田径场上铺设的是西部学校难得一见的塑胶跑道。同行的长沙晚报记者告诉我们:“这样的学校放在长沙市也算很不错”。成亮说,这是投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今年开学,学生一下子增加了200多名。许多家长将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接回这里读书,就是邻近的安化,也慕名来了不少学生。与学校毗邻的一座高标准幼儿园建设,已接近尾声。走出校园约50米,是沩水河,这是沩江的源头。成亮兴奋地说“投资1000万元,全长850米”的沩水河治理项目从8月开始动工,已完成了河底清淤、堤脚线护砌、河堤岸绿化、仿古石拱桥的修砌等工程。可以预见,待到来年初春,河坝开始蓄水,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杨柳依依,配以小桥流水。“面清、岸洁、有绿、畅通、水净”,自是与景区环境两相宜。在小河南岸靠沩山大道的一大片,是集中安置区,门面装修整齐划一。成亮说,今年已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万佛灵山一期安置区内208空房屋统一的复古立面改造,安置区给排水管网建设、强弱电入地、区内道路硬化等工程已经完成。安置二期120空房屋主体预计在年底全部完工。并完成了沩山大道临街64空门面装立面复古装修改造。站在宽敞的沩山大道,成亮指着对面装修得整齐划一的民居告诉我们,投入900多万元对度假山庄沿线119户房屋进行了复古立面装修,使核心景区风格统一、古香古色。加上沩山大道绿化带建设,路灯铺设相继完成,新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常抓不懈,软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今年获评长沙市十佳环境卫生乡镇,并争创全国生态优美乡镇。在沩山大道的另一侧,成亮指着那片空地告诉我们,那上面的150多户房屋已全部完成征拆,已规划将游客下车点至密印寺广场这一路线重点打造为一条“佛教文化朝圣主轴”,沿途分门别类设置御香亭、历代高僧雕像等紧贴密印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景点。过不了多久,当我们再上沩山,定是另有一番景象。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沩山有几样东西特别值得骄傲。一是密印寺以及与此关联的佛文化,二是茶,三是水。近几年,沩山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基本是围绕这几样来展开。自2005年成功举办国际佛文化节,沩山佛教名山和千年密印古刹密印寺更是名扬海内外。沩山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公园成功建设,沩山风景区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正冲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还有许多旅游配套项目建设正在规划之中。沩山正在努力构建中外游客旅游目的地。成亮说,围绕旅游这一中心,沩山致力于做活“茶”“水”文章。
湘有名茶,于斯“沩”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为沩山茶业发展注入了先天优势。沩山出产的毛尖早在唐代便列为贡品,清同治年间,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礼品茶之珍品。沩山乡党委政府确立了“茶业立乡、旅游强乡、科教兴乡“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富硒有机茶。目前,全乡茶园面积13000亩,今年新增茶基地3000亩。可采摘茶园8500亩。有适宜开垦的茶园山地约5万亩。域内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全国各地茶叶直销点100多家。从事茶叶产业的人达数千人。成亮告诉我们,如今顶级的沩山毛尖,可卖到8000元一斤。年茶业产值达3500万元。最近,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日报等部门评选出了2011年湖南茶业“十强乡镇”、“十佳诚信企业”、“十大杰出人物”。沩山都榜上有名。
沩山山美、茶香、水甜。用沩山水冲上一杯沩山茶,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用沩山水煮鱼、做出的豆腐,口感特好。常有城里饭店打出“沩山豆腐”、“沩山水煮鱼”以招揽顾客。这里层峦叠嶂、雨量充沛、云蒸霞蔚、叠翠流金的独特自然条件孕育了清澈、甘甜、爽口的沩山水,雪峰山下的汩汩清泉是大自然的恩泽。现在不少县城人喝的都是沩山水。“保护水源、做活水文章”也是党委政府重点考虑的。成亮告诉我们,除做好沩水河治理,还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乡财政按400元一立方标准给建房用材村民补贴。乡里还组织了一支30人的护林队。目前域内有2家自来水厂,另有4家水厂。八角溪沩山漂流于5月下旬开漂。沩山的水文章,的确做得风生水起。
2011年,沩山预计实现乡域生产总值2.8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4.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000万元,完成国地两税900万元。对一些经济规模大的乡镇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对身处大山之中、只有一万七千人的沩山而言,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干部作风更加务实
成亮告诉我们:沩山的巨变,得力于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力于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力于全乡人民的通力协作,也得力全体机关干部的务实作为。今年沩山完成十大项目,拆迁房屋两百多户。为配合黄沩公路项目,仅5天时间,完成49户房屋拆迁,50天时间完成施工。县交通局领导评价黄沩公路建设“难度最大、施工环境最好、速度最快”。为给密印寺广场腾地,40天时间,拆除158户。可以想象,征拆号称天下第一难事,如果不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没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达到这种征拆效果是不可能的。成亮说,全乡上下形成了“事情一件一件做、一件件做好、一件件出成效,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工作氛围。正是有了这种作风,沩山各项工作也卓有成效。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求助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危房改造等中心工作齐头并进。
干部因素是决定的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各级的关心,有了这样务实的干部队伍,沩山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戴爽飞 陈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