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其历史文化积淀之厚重,是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那些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和那些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斑斑古迹,分明在告诉你,这个地方非比寻常。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随便抓一把土都是文化。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之所以说它美丽,是因为你只要走进这里,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片千山叠翠,万峰竞黛,绿野平畴之间,涧水幽蓝,阡陌纵横,白墙黛瓦的建筑点缀在小桥流水之间,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这个地方就叫巷子口——
关于巷子口的来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是,原名项氏口,项氏者,项羽家族也。传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族人为避难辗转湖湘,隐居于此,项氏口也就叫做了巷子口。今天,项氏后人已经难觅踪迹,但巷子口的名字便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谁说岁月没有情义?它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眷顾我们,给我们留下一些依稀可辨的历史印痕。当这些印痕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能让我们看到一段厚重而又绵长的历史背影……
一代宰执和大儒父子同归于斯
沩水有两个源头,一曰南源,一曰北源。北源自沩山发出,经祖塔入黄材水库,再顺流而下过宁乡经望城进湘江;南源则自巷子口发出,经官山入黄材水库。
在南源黄材水库库尾处一侧山上,有一左一右两座气势不凡的古墓,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这两座古墓的主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中国南宋的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两位人物,他们就是一同效力于南宋王朝的张浚、张栻父子俩。
张浚是天府之国四州绵竹人,为南宋著名的宰相,系西汉留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虽为名门之后,但张浚自小贫寒,四岁即成了孤儿。由于刻苦努力,后“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最后官至宰相,一步步走上仕途高峰。
翻阅历史,我们往往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积弱深重的时代,越会有经世之才出现,张浚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公元1129年,宋高宗在临安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关键时刻,张浚和吕颐浩、韩世忠等人一举平定苗傅、刘正彦叛乱,使宋高宗复位,显示出了一个忠臣的担当与赤诚。
张浚的时代是南宋积弱的时代,北方大部分的国土被金所吞,所以张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金者,历史上著名的富平宋金会战,始作俑者之一就是张浚。虽然富平会战最终以南宋失败而告终,但历史并没有因此而抹去张浚的名字和功绩。
由于南宋朝对金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故像张浚这样力主抗金的重臣,两次被贬罢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即便是被罢官闲赋在家,他仍坚持上疏反对与金议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一片尽忠报国之心可鉴。故宋高宗评价其“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并对张浚之子张栻说:“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后来的宋孝宗,对张浚更是器重。“朕倚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对张浚的依仗和厚爱之情溢于言表。
张栻是张浚的长子,世称南轩先生,以父荫补右承郎,先后知严州(今属浙江)、袁州(今属江西)、静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曾入朝侍讲,后进直宝文阁,为湖湘学派主要传人。曾创建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衡山、湘潭等地聚徒讲学,声名盛极一时。系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
造化弄人,对于张浚父子来说,即便是身居高位,有些事情也是无法控制的,比如抗金,虽然朝廷里抗金的声音多过议和的声音,但最终议和成为了事实。这种残酷的事实,让张浚父子这样一大批正直的官僚感到绝望。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张浚又被贬到了长沙。
一腔热血得不到抛洒,面对失土收复无望,感到无言以对江东父老的张浚,也就是被贬到长沙的1161年春天,在儿子张栻的陪同下,郁郁不欢地来到沩山。
不为问道,不为拜佛,也许只是为了让温润的山水熨平自己心灵的涟漪。
当父子俩行至官山地带时,但见这里青山如翠,垂柳含烟,溪水似带,好一处清静干净的地方。倏地,一个念头就在张浚心头涌起,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不就是这里吗?当张浚将自己的想法平静地告诉儿子张栻后,没有想到张栻竟然表示赞同,非但赞同,还表示自己百年之后也会来陪伴父亲,好一个忠孝两全的张栻。
3年后,一代宰执带着对国土收复的遗恨离开人世,归葬于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儿子张栻没有食言,将父亲归葬后,就在父亲的墓前,盖起了一座叫做南轩的书院,自此一边与青灯黄卷为伴,一边悉心守护着父亲的陵寝。又过了16年,他终于也追随父亲而去了。
从此,他们父子可以日看苍穹,夜听松涛。只是不知道,在这父子俩的心底,是否还有一个未曾打开的心结。
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这父子俩的缘故吧,从此,这里便叫做了官山。
漫山的枫叶红了又青,青了又红。一晃800多年过去了,沩水依旧清澈见底,但故人已化作黄鹤清音。绿荫掩映之下那座叫做南轩的书院,在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后,已轰然倒塌,只留下了一段残存的遗迹供后人凭吊……
出生于世科里的大宋状元
应该说张浚是有眼光的,他看中的地方果然是一处卧虎藏龙之所。大概是在张浚去世21年后,这里又出了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易祓,南宋状元。
易祓出生的地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世科里,就是世世代代出科举人才的意思。
看看这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吧:大宋状元易祓和词人萧氏夫妇,易祓女婿户部员外郎罗仲儒,易祓兄弟后人易门“六进士”,晚清进士李新庄、张寿荃……前前后后二十余个进士以上的名人,均生于斯。
在这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中,易祓应该是个另类。作为宁乡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易祓是幸运的,因为他生在一个以科举为重的年代,于是,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时年29岁的他由一介布衣“弱冠以乡举游太学”,几年后参加殿试因成绩优秀被宋孝宗钦定为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
易祓又是不幸的。正因为他是一位正直且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大儒,面对国土沦丧,作为朝廷中坚的他,跟他的前辈张浚一样,也是属于坚定的抗金派,并且成为“开禧北伐”力挺恢复中原的主战重臣。不幸的是,“开禧北伐”重蹈了70多年前“富平会战”的覆辙,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投降派趁机落井下石,打击陷害忠良,致使韩侂胄等一批抗金名将惨遭杀害,易祓受牵连被贬到广西融州,直到宋宁宗死后,理宗即位,易祓才被重诏入京,授职朝议大夫,并封宁乡开国男。
1238年,易祓告老还乡,在巷子口筑识山楼,兴学育人,潜心研究经学,著有《周礼周易释义》、《周官总义》、《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1240年,易祓在故乡巷子口安详离世,一代大宋状元终于走完了他85年的风雨人生路。
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了南宋朝权力的巅峰。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的背后却是一个农家子弟不向命运屈服的奋斗历程和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胸怀。闭上眼睛,我们便会看见一位既硬朗又脆弱、既刚正又温和、既谨严又率真、既幸运又多舛的大宋状元正穿越时空向我们蹒跚地走来……
青山绿水之间耸立的兰花屋场
白墙、黛瓦、依山、傍水,四合院式的结构,大天井、青砖地,楼阁重檐相接,雕梁刻栋……这一切,静静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宛如一幅水墨画,这,就是位于巷子口镇献宝台旁的兰花屋场。
前有照(水)后有靠(山)的风水给了兰花屋场的灵气和韵味。带门廊的大门开在中轴线上,花岗石的门槛给整个大门平添了几分厚重感。大门上方左右两侧雕刻有八仙的故事,栩栩如生。进入门廊便是方砖满地的大天井,穿过天井是堂屋。这里是整个屋场的中心,两侧是正房,为主人的卧室。与堂屋及卧室紧密相连的是两侧一溜儿带小天井的厢房,连接着前面的大门及一排杂屋,中间自然形成了一个院子,这种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在南方叫天井,与两侧及夹院的小天井一样,作采光和排水用。
兰花屋场的亮点在廊檐阁楼以上,穿斗式木构架,廊柱上下有别,底一层为石质,立于石鼓上。屋场木结构的柱、梁、檩、椽等主要构件在用原木加工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了美化,从简单的莲瓣到复杂的兽形,从单一的雕饰到多层的立雕,可谓匠心独具,就连窗格都加工成了与众不同的菱纹纹饰。那处处点缀着的雕梁画兽,在体现出主人的宗教信仰的同时,也体现了湖湘先人们把实用和审美巧妙结合的高超水平。
这个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的兰花屋场,白墙黛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四周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湘中民居风格,令人倾倒,成为清末民初湘中民居的活化石。
兰花屋场的屋主就是张浚的后裔,张氏民国二十八年修订的族谱序言记载:“沩宁张氏系出宋大儒南轩先生,其族甚繁,中宣房一支老成之士惧子孙失序也,修纂支谱既成,命光干奉例目而徵。”
此序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飞平 宋秀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