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飞平  江波  编辑:陶湘 2011-09-21 16:28:18
—分享—

  

众多志愿者看望抗日老兵

  气壮山河,英名永存

  编者按: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将魔爪伸向中国。中国热血男儿慷慨赴国难,前赴后继,浴血抗战8年,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值此“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之际,我们特选辑这组文章。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仅仅一天功夫,日军就占领了整个沈阳城。随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几年后,贪婪的日寇又将魔爪伸向了关外。从此,大好河山,被日寇糟蹋得满目疮痍。四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地呻吟。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有这样一些人抛家舍业,抛妻别子,挺身而出,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们的名字叫抗日军人。这些军人,不分党派和信仰,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赶走日寇,恢复国土完整。一时间,战火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熊熊燃烧。他们给了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也让自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但没有半个人退宿。他们的事迹永远长留人间,彪炳史册。

  作为抗日的前沿阵地,地处湘中的宁乡,自然不能置身度外。在这块热土上,诞生过多少令人敬仰的抗日英雄,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至今让人唏嘘感叹;著名抗日英雄名将洪行就生于斯长于斯,当年,是他振臂一呼,从家乡带走了许许多多热血青壮年,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场。

  沩江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香樟的叶子落了一茬又一茬。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包括洪行将军在内的的许多抗日军人,早已长眠于地下,但也有部分抗日英雄幸运地活了下来。然而,当我们费尽心机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的生存境况竟然让我们感叹不已,他们大部分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可有的至今还住在四面透风漏雨的危房里,没有固定的收入,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没有保障,生了病没有钱医治,只能硬抗。看到这一切,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恍惚之间,似乎这一切都是假的,但直觉告诉我,这就是真的——我们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当我们在豪华的酒店享受着动辄就是几千上万元一桌的美味佳肴时,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能想起这些曾经为了我们的今天而浴血奋战,到了晚年却寂寂无闻生活潦倒的老人?

  为了这不能忘却的记忆,值此“九一八”国耻日来临之际,我们特整理一辑有关宁乡籍抗日老兵的事迹,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抗日老兵。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仍健在并生活无着落的远征军战士和抗日老兵已经不到20余人了。

  就在我们编辑这组稿子的时候,刚刚接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抗日老兵周普生老先生不幸于昨日中午(2011年9月20日)去世,享年88岁,让我们对这位抗日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关注抗日老兵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抗日老兵的队伍中,为这些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大义之举。

  相关链接:

  自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寇投降止,八年抗战,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40万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几乎损失殆尽。中国正规军师级以上将领 (包括追授)阵亡200多人。1929年至1933年,从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了大约25000名军官,他们当中竟有超过 10000人牺牲在1937年7月至11月。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兵力103000人,最后兵败野人山,阵亡官兵56480人。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发起反攻,阵亡67403人。

  如果加上死于战乱的中国老百姓,整个八年抗战,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000万。整个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共计投入20万以上兵力参战的大规模会战22次,第九战区基本独立进行的达8次之多,而在湖南境内就有6次。

  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抗战的前哨阵地,是战斗最多、最惨烈的主战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全省共伤亡262万多人,其中死亡92万余人,重伤170余万人,毁房94万多栋,毁粮4000多万担,损失耕牛64万多头。此外,湖南还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居全国第2)、军粮700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0000担,8年中实征实募壮丁210多万人。

抗日老兵档案(部分)

 

  肖在衡,140师418团军需处,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现居历经铺乡喇叭口。“作为军需官,肖在衡并非战斗人员,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时,他所在的后勤部队却经历了一场几乎毁灭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所在的营死伤多达200人,一个军需连全部阵亡。”——摘自《法制周报》对肖老的一篇采访报道

  周普生,1924年生,87军23师28团第一营机枪连,参加常德会战,被日军子弹从左肋下穿透身体,伤愈后与部队失散,步行乞讨2个月回到家乡。现住东湖塘镇。2011年9月20日去世,享年88岁。

  黎桂春,1936年参军,属陈明仁的43军,参加过常德保卫战外围战,使用美国汤姆式冲锋枪射杀多名日本鬼子,1941年眼睛被炸伤后转后方医院,1949年起义,1954年回家乡。现居资福乡檀木桥村。

  姜立诚,1923年出生于老粮仓镇湾田村,父亲早年过世,随母出嫁定居益阳衡龙桥。10岁时,在宁乡北正街的一家南货店做学徒。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参加抗日志愿兵第一团。1939年3月随部队奉命调入长沙,编入第九战区守备司令部,被编入司令部副官处,主要负责司令部车辆加油等后勤事务,第二年调任参谋处当上士文书。参加过常德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会战等战役。1945年6月,从郴州回到宁乡,任职于宁湘抗日自卫区司令部参谋处,与入侵宁乡的日军激战三天三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定居。

  廖湘术,14岁参加长沙抗战少年队,2年后回家,现居南田坪烟田村榨木塘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飞平  江波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