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湖南日报》在显著版面以“誓作人豪不作仙”为题,对“宁乡四髯”之一的王凌波进行了追忆,让人们忆起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蛰居云山书院传播革命道理
王凌波,1888年6月2日出生于我县洞庭桥袁家河王家大冲,1911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因憎恨军阀,弃官从教。1912年春至1914年和1918年秋到1926年夏,先后应聘到云山学校工作九年,其中担任校长五年,当教员四年。
王凌波到云山学校的前几年任教员时,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姜梦周领导的一系列改革,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
1920年,王凌波接任云山学校校长。他把祭孔的“希贤祠”改为养蚕室,由教员指导学生采桑、养蚕、上簇、缫丝。每年生产生丝和丝棉出售,其利润成为学校的收入。还开设了印刷部,由学生自印练习本、备课本、信纸等,以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后又改为生产笔筒、筷子、汤匙、木盒、牙粉、手提篮等。把学生劳动与公私利益结合起来,打下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物质基础,开创了宁乡勤工俭学之先河。
宁乡旧派人物攻击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对云山的改革说是“过激邪说横行”,要求县政府改组云山学校。1919年冬,县知事余联辉亲往云山视察,出了两个作文题以考核学生思想。高年级的题目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论”,低年级的题目是“知耻者近乎勇说”。规定用文言体写作。第15班学生萧述凡不信这一套,用白话文写了2000多字,批判旧的道德伦理。第16班学生尹澍涛在文中说北洋军阀“卖国瓦全,无勇无耻,误国殃民”。余知事看了,认为云山确是“过激邪说横行”,一定要“彻底整顿”。
1922年夏,借口经济困难,县政会决定云山学校停办。王凌波在会上愤愤地说:“头可断,血可流,云山学校不可不办!”王凌波声大气粗,又会武术,旧派人物大惊失色。新任县知事左全志立即劝解,云山学校最终保存下来,但是却撤销了王凌波校长的职务,改由旧派学阀李翰庵接任校长。李翰庵一进云山就推行复古教育,禁止订阅进步书报,废除白话文,号召关门读经,取消手工劳作,不要学生打扫卫生,进步学生对此很反感。有的学生当面斥责李翰庵,说他不配当校长。王凌波借机动员学生驱逐李翰庵。同时,他向学生揭露李翰庵采购教科书做生意,赚学生的钱的卑劣行径,激起学生愤怒。1923年夏,李翰庵被赶出了云山学校。1924年秋,王凌波再度担任云山学校校长。
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是年夏,王凌波由何叔衡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1925年2月,王凌波当选为国民党宁乡县直属支部第一任书记。6月,又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他被安排到长沙国民党机关工作。9月,国民党在长沙举行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王凌波当选省党部书记长,负责党部日常工作,同时兼任国民党省党部内的中共“党团”(代号民校党团)副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宁乡组织了农民自卫队。王凌波以省党部书记长的身份,组织国共两党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500多人支援北伐军并号召农民自卫军组织武装暴动,即沩山暴动。
离开家乡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马日事变后,王凌波被通缉,被迫隐蔽转移到岳阳。1928年辗转于天津、北平一带。1929年春到上海找到党恢复了组织关系,在法租界以开办天生祥酒店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在沪西主持一个秘密印刷厂,负责印发党的机密文件和报刊。同年9月,王凌波等17人被捕,他化名黄德宣,被判刑一年半。由于在狱中组织绝食斗争和秘密宣传革命道理,他受尽酷刑,右眼球被打得突出来,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刑满出狱后,被党组织安排到中央技术部工作,负责刻写钢板。年近半百的王凌波,右眼受伤后视力严重衰退,但他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天天流着眼泪伏案刻写一张张工工整整的蝇头细字;遇到紧急任务,他就通宵达旦地工作。1935年2月,中共上海中央机关遭破坏,王凌波再次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凌波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兼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处长,与徐特立一起搭档工作。当时,徐特立主要负责对外联络,而王凌波则主持日常工作。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1940年8月,徐特立被迫离湘返回延安,王凌波在危难中坚持工作,不久他与妻子姜国仁又一次在长沙被捕。
久经考验的王凌波将生死置之度外,夫妇俩在狱中联句作诗,“莫伤一己生与死,且喜红潮浪击天。”在夫妇俩被押送离湘赴桂途中,王凌波一路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国民党宪兵为其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所感动,不再对他进行监视。
1940年12月,王凌波辗转回到延安,任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兼行政学院院长林伯渠曾称赞说,“行政学院初开办,困难很多,我挂名正院长,凌波同志从没推过责任,也不肯告苦。”
两年后,王凌波操劳过度引起脑溢血逝世,终年54岁。许多人为他的离去深感痛惜。谢觉哉有诗云:“海仇山恨累年年,誓作人豪不作仙。学得屠龙才待用,惯于履虎气无前。”
1962年,徐特立为王凌波墓重写碑文,称“凌波同志足为党员的模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飞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