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纸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编辑:陶湘 2016-05-24 10:48:27
—分享—

夏群辉(右)与当年的《宁乡农业报》编辑李家军合影。

  在龙田镇石屋村,凡熟悉夏群辉的人,无不被她对新闻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感动。5月17日,记者见到了夏群辉本人时,她手持一份1985年的《宁乡农业报》正和当时报纸的编辑李家军、记者杨旭进行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夏群辉自然流露出了对新闻的热爱。

  “我在坚持”:笔耕不辍写时代

  1984年,因为夏群辉酷爱新闻报道工作,当起了原《宁乡农业报》新闻通讯员,这一干就是10年。

  她在全县新闻通讯队伍中,坚持的时间长,发稿量也名列前茅。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的作息时间表就是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夜深人静后就在油灯下写作。当时她的这一爱好,并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她就只能偷偷地写。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她始终如一,笔耕不辍。

  1994年,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儿子也渐渐长大,夏群辉只能被迫放弃通讯员的工作。后来,为了自己心中小小的新闻梦,只要有时间她还是会进行写作,至今依然坚持着。

  天道酬勤。迄今,夏群辉在报社、电视台发表的各类新闻、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她告诉记者:“《金钱的诱惑》、《做官要做父母官》、《赌博成风》等作品都获过奖,具体多少篇我也不记得了,因为当时的信息受阻,具体哪些发表了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我就知道我自己的手稿有几麻袋”。

  长期勤奋忘我的工作,使夏群辉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其他。如今,夏群辉这位不知疲倦的时代歌手,虽已年近花甲,可她仍孜孜以求,一如既往地钟情于新闻事业,从《宁乡农业报》、《宁乡报》到《宁乡日报》再到《今日宁乡》,她都一直默默关注着。

  “我在纪实”:不实报道最痛恨

  夏群辉常说,事事留心皆新闻。“那时候我平常不管办什么事,衣袋里总忘不了装个笔记本和笔,发现新闻线索就随时记下来,就连吃饭或干家务时,只要听到或看到好的语句,都会放下碗筷和手中的家务记到本上。”因当时交通闭塞,为了让自己好的作品与更多的人分享,她只能通过镇上的邮局将作品寄给报社。

  “原来我写新闻,我必须自己走访了解,弄清楚真相后,才会开始写。我写的都是事实文章,新闻讲究的是真实。平时电视上我关注的最多的就是新闻类节目,有些带有一点点虚伪夸张的新闻,我都不待见,很痛恨。”她还说,社会责任是记者赢得尊敬、媒体赢得市场的关键,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

  夏群辉的儿子王重华告诉记者,以前母亲因为新闻工作,疏于对自己的照顾。“还记得那时候我上语文课需要造句,我有这样写:‘妈妈经常外出,到处找妈妈。’其实,当时我母亲就是为了寻找新闻,外出采访,母亲采访的主要都是当地干部、街坊邻里的相关事迹,走访得最多的就是龙田镇、巷子口镇等宁乡西部乡镇。现在想想,真是打心底里佩服她。”

  “以后若有机会我将继续投稿,并一如既往地关注《今日宁乡》每期的报纸,因为对于我来说,报纸是我最珍贵的礼物。”夏群辉说。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能采访到前辈是如此的荣幸,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我在思想上完成了某种蜕变——我开始思考,一篇短短的新闻稿为什么会让夏群辉如此痴迷;思考在“感动”之余还能带来什么收获;也开始思考在这个时代里,一名记者的职责与本分。“把心沉下去,把腿迈下去,写出真实感人的百姓故事”,这是报社对记者的要求之一。记录的是“真”——真情实感、真心真意;记述的是“实”——实实在在记录百姓生产生活。以“心闻”写新闻,我要用有血有肉的文字去记录时代,让自己觉得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有意义、有价值。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畅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