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战老兵庆百岁寿诞 13名战友共话峥嵘岁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小范婷 娄湘蜀 编辑:陶湘 2016-05-10 10:43:01
—分享—

王胜泉老人(左)和易兰生老人(右)。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5月7日,家住流沙河镇的王胜泉老人早早起来穿上了中国红的唐装,在堂屋里坐着等待客人到来。当天,是王胜泉老人的百岁寿诞,老人的儿孙们、村上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300多人前来为他庆寿。王胜泉这位百岁老人,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抗战老兵。当天,在为他庆寿的人群里,还有13名抗战老兵,其中一位是浏阳人易兰生,已经101岁。

  转战南北,曾是通讯技术兵

  “我1938年入伍,1950年回乡,当了13年兵,入伍后因表现突出进入部队学校,学习当时的无线电通讯和地图绘制。学校毕业后编制在国民党90军53师157团通讯连,当时我从通讯员做起,做过班长、排长,最后是通讯连连长。”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的王老回忆起了当年的抗战经历。

  据王老介绍,当年他在山西乡宁县参加抗战,作为技术兵种,负责部队无线电通讯,主要与空军战机飞行员进行联络,并绘制战区地形地貌图。

  1942年7月,因为阵地失守,王胜泉被日军俘虏,被日军关押之后,对方威逼利诱,想套取国民党军队的通讯信息,王老咬牙坚持没透露一个字。就在日军准备严刑逼供他的前一天晚上,一名日本军官的妻子偷偷将所有关押俘虏放了出去。据王老回忆,这名日本军官的妻子是个中国人,后来她的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成功逃脱后,王胜泉回到大部队,但由于被日军俘虏过,他便不能再当通讯连连长,只得在后勤班里做炊事员。之后几年,他在部队做过帮厨,喂过马,当过文艺兵,跟随部队转战陕西、四川等地,一直到1950年回乡。回宁乡后,王胜泉先后参加了黄材水库、田坪水库修筑,后来又当过厨师、做过小生意,直到快80岁才真正“退休”。

  战友相聚,共忆峥嵘岁月

  早在4月底,湖南老兵之家、宁乡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就开始为了王胜泉老人的百岁寿诞热心张罗,希望为王老过一个隆重而有意义的生日。志愿者们忙前忙后,将流沙河镇及周边的13名抗战老兵都邀请过来了,让这群平均年龄达95岁的老人们齐聚一堂,一起为王老贺寿,共忆当年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

  在这其中有一位来自浏阳的101岁抗战老兵易兰生老人。凑巧的是,易老也是1938年入伍,也在山西乡宁县共同作战过,同时期都在90军53师157团!

  去年7月23日是易兰生老人百岁生日,王胜泉在志愿者们帮助下,来到了易老的寿宴上,两位老人一见面,就如相知数十年的老友一般亲切。今年王老百岁生日,易老便执意要来贺寿,两位百岁老人一见面就手拉着手不放开,紧紧坐在一起谈起了70多年前的激情岁月,说到激动处忍不住掉泪。

  当天13名老兵一起观看了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拜寿节目,接受了老兵之家赠送的勋章,和在场拜寿的晚辈们分享了一个7层生日蛋糕,王胜泉老人接受了40多个儿孙晚辈的拜寿。

  日子顺心,每天饮一斤半米酒

  王胜泉老人虽有100岁高龄了,但行动自如,思维清晰,平日没事还要和周围的老人们打麻将和跑胡子。问及老人的长寿秘诀时,王老哈哈大笑,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现在生活舒服了,日子过得很顺心。

  据王老的小儿子王元生介绍,老人生活习惯很好,作息也很有规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喝米酒,就着自家种植的小菜,一天下来要喝一斤半米酒,特别是这几年来从没有中断过。

  王元生介绍的米酒是流沙河镇当地自家用稻米酿制的粮食酒,度数很低。当地从300年前开始,就有家家酿制米酒的传统,现在还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现在王老小儿子王元生每个月要为父亲专门煮一锅米酒,煮酒原料就是自家种植收割的稻米、家门前的露天井水,煮出来的酒也不外卖,专供老父亲吃饭时饮用。王元生说:“父亲就这样一个爱好,我为他煮酒也是算尽点孝心,只希望老父亲的身体能一直这样健康硬朗。”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小范婷 娄湘蜀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