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归雁情深报桑梓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刘畅 编辑:陶湘 2015-09-02 11:36:46
—分享—
旅台乡友们在楚天科技参观。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宁乡欢迎您再来!家乡人民永远和你们心心相牵!”当22名旅居宁乡的游子登上汽车离开家乡时,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响起,颗颗滚烫的泪珠从眼眶滴落。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从“宝岛”飞回魂牵梦萦的故土以解相思之苦。参访的四天里,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留下了一段血浓于水的珍贵情谊。

  跨海恩情泽学子

  8月28日上午9点,陈智华先生和同乡会成员一行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汤智斌的陪同下,回到家乡的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参加第21届“陈氏慈恩奖学基金”颁奖典礼。

  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前身为樟树村小学,陈智华先生的父亲陈邦荣先生曾在这里担任过校长,1938年陈邦荣赴国外经商,曾担任过台湾狮子会会长。在异国数十年的商界拼搏生涯中,他无限感激祖国的培育和家乡的滋养,并对教育情有独钟,认为只有教育发展了,家乡才能富裕。1976年,他在他母亲60岁生日时斥资30万台币创办“陈氏慈恩奖学基金”,在台湾发放了18年,资助台湾的湖南籍青年贫困学子。1995年,陈智华代表其及家人将“陈氏慈恩奖学基金”的部分奖学金捐赠给白马桥樟树村小学、白马桥九年制学校、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白马桥中心小学,以奖励这些学校的优秀师生。自1995年至今,共计为家乡4所学校捐资奖学20多万元,捐赠教学器材价值3万多元,惠及师生1500多人。

  颁奖典礼在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礼堂举行。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素武宣布获奖名单后,与会嘉宾为12名“优秀老师”、75名“优秀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罗炜山发言说,陈智华爷爷的无私资助,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营养”,将激励着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陈智华说,陈氏基金会从台湾回归家乡颁发奖学金已经21年了,回想创办人父亲陈邦荣对我们下一代的训勉,是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虽然奉献微不足道,却要去实践并持之以恒。他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勇于表现自己,争取更大进步。他还表示在有生之年会尽自己的能力反哺家乡,让白马桥中学壮大发展。当陈智华了解到由于学校新建,体育器材不够时,当场表示再捐赠一批体育器材。

  随后,一行人参观了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校园,召开座谈会,并合影留念。

  举杯共祝家乡好

  8月28日晚上6点,县城通程国际温泉大酒店北京厅,旅台同乡联谊会回乡参访酒会在此隆重举行。邓杰平、汤智斌、钟利仁、喻立明等县领导身着正装,为其接风洗尘。

  当晚的酒会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汤智斌主持。县委副书记邓杰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简单介绍了宁乡近年的蓬勃发展和目前县域经济欣欣向荣的态势,向台胞们对家乡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并欢迎其常回家观光考察,前来投资兴业,给予家乡发展更多支持。

  宁乡旅台同乡联谊会理事长陈智华激动地说,时隔九年又回到家乡,重温故土的芬芳,感受家乡乡亲的温馨,内心无比的兴奋与感激。他将一幅“故土宁乡地灵人杰,旅居宝岛谊厚情长”的字画和上题“功在桑梓”的水晶摆件赠送给我县。县委副书记邓杰平也代表宁乡人民将一个缩小版四羊方尊青铜器赠给参访团。随后与会人员举杯相邀,共祝祖国更强盛、家乡更美好。

  宁乡发展变化真大

  8月29日至31日,返乡访团一行人先后参观了花明楼少奇纪念馆、灰汤、沩山密印寺、炭河里遗址公园、青羊湖、楚天科技、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关山等景点和企业。老人们目不暇接,感叹不已,发出啧啧称赞声。

  陈智华先生表示,县城与9年前回来时大不一样了,马路变宽了,房子长高了,城市变漂亮了,宁乡的经济、人文的变化也非常惊人。在经济发展方面,无污染工业的进驻以及有机农场开发,都讲究生态环保;在人文景观方面,灰汤温泉、沩山密印寺这样的好山好水,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是很难遇到的。他将会把这次的考察感受告诉后代,进一步研究到家乡投资的想法。

  家在东湖塘镇的叶继业系军人出身,退休后任南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和平统一研究会委员,他所著《易理述要》专论为大学选修教材。他这次携夫人黄秀昭一起返乡参观,他说回来家乡这么多次,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他惊叹宁乡的突飞猛进和欣欣向荣。落叶归根,他有想法回家乡买一个小房子安度晚年。

  今年71岁的张晴生自1949年离开宁乡前往台湾后,今年是第一次回家乡。他离开宁乡那年才5岁,已经不记得自己的老家是在宁乡什么地方了,这次回来是想寻找自己的根,他感谢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邹素武和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特别带他前往巷子口参观了张栻父子墓。他说在台湾都很少看到有像宁乡这样美的环境,认为家乡不但山水非常漂亮,人文历史更是非常丰富,他觉得自己这次回来收获颇丰,找到了自己的根,以后有机会会常回来看看。

  须发皆白的胡宗彝老先生,是坝塘早安人,1948年战乱期间,10岁的他跟随父母到台湾。现在他在早安村建有自己的房子,拥有房产权。他一到两年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是住两个月。他说自己是个很传统的中国人,现在房子的建筑都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家乡与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变得繁荣发达,变得欣欣向荣,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他希望家乡能一日千里、更上层楼!

  家在夏铎铺镇的刘鹏佛教授,是文史类博士,父母均为宁乡人。他对曾国藩思想研究颇有建树,是中华湖湘协会湖南文献的主编。他笑着说:“宁乡是宝地,有待大伙来开垦!”

  “这次回家,我们看到了想看的,听到了想听的,家乡的名人、名泉、名山、名寺,家乡的山山水水都印在我们的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切感和温情,我们心里非常感动和高兴!”8月31日下午,离开宁乡的时候,陈智华代表旅台参访团一行人说出了大家心里的感受,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此次回乡参访的活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刘畅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